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武德记事 » 第二十一章江都兵变杨广被弑,长安禅位李渊登基。

第二十一章江都兵变杨广被弑,长安禅位李渊登基。

    大业十四年三月,因李密瓦岗军占据洛口,阻断了隋帝杨广的西归之路,以至于隋帝杨广及十万骁果禁军滞留江都(扬州)。

    骁果军大多是关中人士,思乡情切,然此时城中粮尽,更加重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还乡之意,但隋帝杨广却罔顾军心军情,非但没有北归之意,还生出偏安江南之心,一时间江都城中乱像丛生。

    三月十日凌晨,许国公兼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武贲郎将司马德戡,及果毅都尉马元举等人发动江都兵变,率军破玄武门攻入江都宫,缢弑(勒死)隋帝杨广,终年五十岁。

    一代帝王落幕之后,竟是萧皇后和宫女用床板做的棺材,草草埋葬在流珠堂的花园里了事!呜呼哀哉!

    杨广被弑,宇文化及、元礼、裴虔通等人拥立杨广的侄子秦王杨浩为帝,宇文化及自任大丞相,大元帅总揽军政,而后又以其弟宇文智及为尚书仆射,作他的首席幕僚。

    此时的隋朝基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了!隋帝杨广被害的消息传遍天下,一时天下侧目,宇文化及瞬间成了众矢之的。

    作为杨广之孙的东都留守越王杨侗得知杨广被害,便在洛阳群臣地拥戴下登基称帝,建元皇泰,史称皇泰主,杨侗称帝后,追谥先帝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主;同时传檄天讨伐逆贼宇文化及,不过此时杨侗也就只能喊喊口号了,因为洛阳正被李密围困得水泄不通。

    另一边河北的窦建德也为隋帝杨广举行可宏大的葬礼,并追谥为闵皇帝,传檄天下讨伐逆贼宇文化及。

    此时的天下诸侯都或多或少地为杨广举行了葬礼,同时发布檄文声讨宇文化及,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一个是真正出兵讨伐宇文化及的,反而打着为“隋帝报仇讨伐逆贼宇文化及的旗号”为自己牟取私利扩张底盘,比如吴兴太守沈发兴,就以讨伐宇文化及的旗号,趁势一举攻占了长江以南十五个州,割地称王。

    各地诸侯嘴上虽然都高喊着“讨伐宇文化及为隋帝杨广报仇”的政治口号,但实际上都在暗自庆幸,那座悬在头顶象征着皇权正统的道义大山终于垮了!现在只剩下群雄纷争了。

    三月二十七日,宇文化及以亲信陈棱为江都太守,留守后方,而自己则统率十万骁果军走水路沿京杭大运河北上,欲出荥阳,入黄河,从壶口上岸西进关中。

    然而按此路线,无论北上还是西进都绕不开李密的势力范围,宇文化及的目标虽然是李渊,但有李密这块硬石头挡着,他就是打不着。

    至于宇文化及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线,为什么不避开实力最强的李密,而要跟他硬碰硬,我个人认为答案只有两个,其一就是他确实避让不开,不得不与李密硬碰;其二就是他的根本目的,根本就不是关中,西进关中只是个掩人耳目安定人心的幌子!

    则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个答案,关中遥远,中间诸侯林立,难以跨越,且关中险峻,易守难攻,他们长途跋涉,劳师远征,李渊则以逸待劳占尽地利,就算到了也无力攻占关中,届时一旦再被其他诸侯绝了退路,而他们又无稳固的根据之地作为依托,则结局必然是全军覆没,别人投降照样升官发财,而他宇文化及则必是死路一条,所以宇文化及不大可能会选择这样一条死路。

    其实宇文化及北上的真实目的,是洛阳,洛阳这块肥肉实在太过诱人,但他又怕步杨广后尘,所以不得不顺从军心打着返回关中的旗号,趁虚而入,直插李密江淮腹地,欲趁李密与洛阳两败俱伤之际,渔翁得利,一举吞掉李密的瓦岗军和洛阳隋军。

    宇文化及的算盘打得虽响,可李密和洛阳方面谁也不是傻子,三方博弈,鹬蚌相争,究竟谁是渔翁还尚未可知!

    ……

    新春三月的长安城才卸下新年的红妆,就又披上了一袭雪白,不是未化积雪,也不是飘香梨花,而是满城的素缟白帆。

    隋帝杨广被弑地消息传进长安,唐王李渊当场痛哭昏厥,在众人几番抢救之下才缓过劲来,李渊在朝议大殿内捶胸顿足,痛哭流涕,不能自已,而真正的苦主杨侑反倒哭着安慰起了李渊。

    三日后在李渊及少帝杨侑亲自在长安圜丘设坛祭奠,李渊望着杨广神位,面上悲痛欲绝,实则心中悲喜交加,复杂难言。他与杨广从小一起在姑母独孤皇后膝下长大,姑母对他有照料养育之恩,杨广与他有兄弟之谊,虽然杨广出于政治考量,几次三番地欲杀他而后快,但杨广毕竟还是没有杀他,他相信这里面是有情义在的!所以他的悲痛大半是装的,但又有一丝是真的,真假之间使李渊也难以分辨。同时李渊心中也是狂喜的,他庆幸杨广死得正是时候,死得恰到好处!他终于可以迈向那最高的一步了!

    三月二十三日,隋恭帝杨侑被迫晋封李渊为相国总领百官,及内外诸事。

    四月初,稽胡匪军流窜至渭南劫掠,李渊以旧兵制不利兵马调集为由,改竹用符,所有州郡一律以银菟符统御兵马,非兵符勘合任何人不得调动兵马。李渊此举不动声色地改变了兵马调集制度,将所有兵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中。

    不久,稽胡匪军悍然入侵富平,唐守将王师仁力挫来犯稽胡,然而这却是稽胡的声东击西之策,稽胡偏师突袭富平,意在吸引唐军主力救援富平,而稽胡五万主力大军则趁机猛扑宜春,意图打开通往长安的通道。但稽胡的如意算盘却打空了,稽胡偏师挫败于富平城下,根本没有吸引到唐军主力,而唐将窦轨的八万兵马则正向宜春城下的稽胡大军后方迂回包抄。

    稽胡大军连忙掉过头来迎击窦轨大军,两军血战于黄钦山,稽胡登高放火,长长的火舌向唐军吞来,唐军畏火稍退,阵脚动摇,主帅窦轨连斩前线十四员将领,方才稳住阵脚,随后提拔队中敢冲敢打的青年小校替代,并亲率数百亲兵列阵军后高声督战:“闻鼓不进者,斩~”

    老实说稽胡人不懂热气环流,他在高处放火以至于热气上升,落向温度较低的低处,从而形成从下往上吹的山风,火势陡然逆转,不烧唐军,反而烧向稽胡军队,火燎烟熏,让稽胡军连眼都睁不开,唐军趁势猛攻,稽胡军连忙朝烟火中胡乱射箭,唐军顶着箭雨猛然突入稽胡军阵,一阵砍杀,稽胡军溃败,此战唐军全歼稽胡匪军,斩敌三万,俘虏两万余,一举平定稽胡之患。

    四月二十四日,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又携东征战胜之威班师归来,数日之间,捷报频传,长安城内一片欢腾,坊间张灯结彩,直如过节一般,而那首被禁止传唱的《桃李章》也在长安坊间的稚子孩童口中流传开来,而且越传越广,短短十余日就传遍了关中大地。一时间舆论骚然,人心浮动,各地官吏纷纷迎合,献上所谓的祥瑞,什么叼着纸条的鸟啊!有字的石头等等,数不胜数。

    就在这时,一个叫孙夫伽的愣头青公然上奏批判各地跟风,献祥瑞的举动。

    次日李渊在武德殿召集群臣会议,李渊黑着脸当庭出示孙伏伽的奏疏:隋以恶闻其过而乱天下。大王起兵晋阳,远近响应,诸奸佞,伐无道,未期年便坐拥天下半壁;徒知得之之易,不知失之亦不难也。臣谓宜易其覆辙,务尽下情。凡,人君言动,不可不慎。窃见今日有献鹞雏者,此乃少年之事,岂圣主所须哉!又百戏散乐,此乃亡国淫声。近太常于民间借妇女裙襦五百余袭以充妓衣,拟五月五日玄武门游戏,此亦非所以为子孙法也。凡如此类,悉宜废罢。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世子,诸公子参僚左右,宜谨择其人;其有门风不能雍睦,为人素无行义,专好奢靡,以声色游猎为事者,皆不可使之亲近也。自古及今,骨肉乖离,以至败国亡家,未有不因左右离间而然也。愿大王慎之。

    众人听罢,心中都是一惊,这人是谁呀?吃了老虎胆吗?找死也不是这个找法呀!谁看不出来《桃李章》在长安流传就是李渊一手安排的,各地进献祥瑞哪一个不是揣摩着李渊的意向做的,李渊的司马昭之心谁人不知之?这人敢在这时候出来唱反调,不是往刀口上撞吗?

    众人屏息敛声,心里都捏着一把汗,随时准备迎接李渊的雷霆大怒。李渊手指敲着桌案说道:“这个人叫孙伏伽,是万年县法曹,他这封奏疏写得好哇!好就好在,他敢跟孤说真话,说实话。”

    众人听罢,心中又是一惊,这怎么跟他们拿到的剧本不一样啊?这也太出戏了!但在没有摸清李渊心意前,众人依旧选择了沉默。

    “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皆因主上失德,骄奢淫逸,笃信灵异鬼神,群臣不諍,是非不辩,以至媚上逢迎之风大起,争献祥瑞,劳民伤财,使民失奋进之心,国无浩然正气!祥瑞,何为祥瑞?贤臣良将,天下百姓才是国之祥瑞。”

    李渊一席话说得众人心神一阵激荡,心悦诚服道:“大王明鉴!”

    李渊又说道:“孤希望在坐的诸位都能成为国家祥瑞,这不但是你们的福气,更是天下的福气!传令下去,将孙伏伽的奏疏誊抄百份,传示各州县,至于那些所谓祥瑞,活的都放了,其他的都烧了吧!”

    “大王明鉴,臣等不胜钦服!”

    众人山呼着,裴寂望着李渊,心中不禁感叹,审时度势,反转阴阳,这才是王者气象,自己果然没有选错人,天下不归此人,更待何人?

    李渊此举一出,迅速传遍各地,一个虚怀纳谏的圣明君主形象在人民心里无比高大地树立起来,不仅使李渊的声望日渐水涨船高,更使万民归心。因为李渊此举发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号,他要告诉天下百姓,他李渊与隋帝杨广是截然不同的,他会与隋朝的暴政彻底决裂,重新点亮了万众百姓对未来的希望。给人希望远比给人恐惧要管用!给人希望换来的是敬畏,给人恐惧换来的是绝望,绝望之后只有激烈的反抗!杨广不懂,他残忍地镇压农民起义,以为杀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实际上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他自己最后也被自己一手掀起的血腥风暴给吞没了,落得个尸骨无存!

    另一边,孙伏伽此时正一人坐在自家堂屋里,身后就是一副黑皮红壤的棺椁,家人们他早已安排出逃了,只留下了他一人等死,显然他也拿不准李渊是个什么样的君王,若是平天下的明君,则必不会杀他,也许还会赏他,若是庸君,那就他必死无疑了!他在赌,赌以李渊入关以来的行事风格,他未必会死!不过此局生与死对他来说已无关紧要,因为生死他都是赢家!生,则他有犯颜直谏之功;死,则昭示昏君庸主,搏千古忠义之名;如此孙伏伽心中坦然无比,甚至在期盼那个时刻的到来。可左等右等,等了好几天,却什么也没等来,不禁心中狐疑,难道是上面有人怕事把他的奏疏拦了下来?于是孙伏伽满腹疑问地走到县府想问个清楚,可一到衙门便见到县府门前的告示栏上正贴着他的奏疏,旁边还贴着一张丞相府令:唐王有令,贤臣良将,天下黎民才是国家祥瑞,任何人不得再以进献祥瑞为名,媚上钻营,违令者斩。

    孙伏伽一看,不禁仰天长笑,不停地高声说道:“天意也!天意也!国有此公,天下不足定矣!天下幸甚,苍生幸甚!”

    同僚们都说孙伏伽这下要升官了!所有人都来恭贺,就连他的顶头上司万年县令也对他颇为热心,可一连等了半月,也没个下文,嚷嚷了一阵众人也没了兴致,便散了,甚至都有意冷落孙伏伽,因为在他们看来,唐王虽然接受了孙伏伽的谏言,但只赞不赏,无疑是嫉恨上了孙伏伽,只怕会秋后算账,若是跟他走得太近,倒是难免会遭池鱼之灾!反倒是孙伏伽不以为然,众人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的转变他心里都清楚,李渊只赞不赏的原因他也明白!若说秋后算账,他是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李渊赞的是他的奏疏和他敢言他人所不敢言的勇气,不赏是敲打他沽名卖直的心机和给李渊出了难题的教训,功过相抵,李渊绝不会再为难他。然而这也是孙伏伽没有想到的,在他看来不杀则必赏,可他终究小看了李渊的明睿,竟能想到以如此巧妙的方式化解他的布局,其举重若轻的政治手腕实在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想在这般君主面前耍心机,还是省了吧!

    可两个月后,已是大唐天子的李渊又突然下诏奖励,提升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倒惊出孙伏伽一身冷汗,不禁心想,这帝王之心当真高深莫测。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孙伏伽的奏疏,就会发现这个孙符伽绝不是一个毫无政治阅历的愣头青,因为他的奏疏写得十分巧妙。那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隋以恶闻其过而乱天下。(首先点出,隋帝不听逆耳忠言,是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源,其意在提示李渊前车之鉴,李渊看到这句话也就只好看下去)

    大王起兵晋阳,远近响应,诸奸佞,伐无道,未期年便坐拥天下半壁;徒知得之易,不知失之亦不难也。臣谓宜易其覆辙,务尽下情。凡,人君言动,不可不慎。(其次,给李渊戴上人君的高帽子,肯定了李渊起兵入关的正义性,然后循循善诱,以一副我是为了您的事业不重蹈覆辙才冒死劝谏的口吻,表忠心,李渊看到这句话至少不会杀他了!不然这明君的帽子就戴不住了)

    窃见今日有献鹞雏者,此乃少年之事,岂圣主所须哉!又百戏散乐,此乃亡国淫声。近太常于民间借妇女裙襦五百余袭以充妓衣,拟五月五日玄武门游戏,此亦非所以为子孙法也。凡如此类,悉宜废罢。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世子,诸公子参僚左右,宜谨择其人;其有门风不能雍睦,为人素无行义,专好奢靡,以声色游猎为事者,皆不可使之亲近也。自古及今,骨肉乖离,以至败国亡家,未有不因左右离间而然也。望大王慎之。(步入正题,劝谏三件事,一,献祥瑞;二,禁止舞乐杂技,实际上说的是骄奢淫逸;三,近君子,远小人;表面提醒的是世子及诸公子,实际上提醒的是李渊。这一系列劝谏,处处给李渊留着余地,借桑喻槐,给李渊留足了面子,且最后言辞谦恭,并无胁迫之态。整个看下来,孙伏伽始终站在李渊的位置将心比心,使人生不出厌烦之心。)

    由此可见,孙伏伽文笔功夫甚佳,李渊调他做治书侍御史,还真是明智!同时也在敲打他,多读书,少说些不顾大局的混话!

    五月一日,隋恭帝杨侑下诏,赐唐王李渊天子冠冕,立天子旌旗,出行享天子倚仗。这次李渊没有推辞,而是坦然接受,显然这就是李渊篡位的前奏,给百官明确的暗示,告诉他们是时候劝他做皇帝了。

    十四日,隋恭帝杨侑派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梁郡公萧造及司农少卿裴之隐为正副特使,捧玉玺给李渊,表示自己愿意退位让贤,请唐王李渊继位称帝。而李渊也是摆足了架子,坚决辞让不受。萧造、裴之隐也挺懂行,知道这禅让皇帝要三让三辞,一整套剧本呢!没这么省事儿的,要是一让就接受,那不也显得太着急了!别人就会想,哎!原来你早就惦记这位置了!嗨!这就是一套防人之口,自导自演的戏码!戏没演完怎么可能杀青?得!又回去接着演呗。

    萧造、裴之隐回来一禀报,倒让杨侑心里犯了嘀咕,这李渊什么意思?他到底想不想做皇帝?前面几次三番地派人来提示我,现在我让了,他又不干了,到底搞什么鬼?

    杨侑虽然年幼,但也还算机灵,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充其量就是个少年人质,摆设!这皇位早晚是李渊的,而他自己也没什么留恋,这个人质他早就当腻了!早点让位也好换得个平安富贵。

    还是一旁的姚思廉提醒杨侑,应该再次禅让,而这次要让群臣百官一起去劝。

    这次群臣百官一起到武德殿敦请李渊登位,李渊还是固辞不受,杨侑更迷糊了,姚思廉再次劝杨侑再让,而且还要领着文武百官一起去请李渊登基,这次李渊一定会接受的。杨侑不知所以,问姚思廉,姚思廉只说了一句:“事不过三!”

    第三次杨侑领着文武百官一齐到武德殿请求李渊登基称帝,果然李渊“十分勉强”地接过玉玺,接受了众人朝拜。当日隋恭帝杨侑便迁出了大兴殿,回到了旧代王官邸!李渊移居大兴殿,并改大兴殿为太极殿,李渊独自站在空旷的大殿里,望着那高台上的龙坐,缓缓走近,小心翼翼地用手触碰了一下龙坐的扶手又好似烫手一般连忙缩了回来,随后又伸手抚摸着龙坐,这回他没有收手,缓缓抚摸着,脸上渐渐扬起一抹微笑,之后转过身来小心地坐在了龙坐上,举目望着昏暗空旷的大殿,脸上扬起一抹自得的笑容,这时他满胸豪气,直想大吼一声,他在这个座位面前跪拜了大半辈子,如今他终于坐上这个位置了!

    龙座十分宽阔,坐在中间,两边的金龙雕刻扶手,雕花云龙靠背都离得很远,扶不了,靠不住,简直就是摆设,这种四边不靠的感觉,顿时让他有些难受,以前他跪在这龙座之下时,只觉得这坐在上面的人至尊至贵,没想到当自己坐上这张龙座之后,兴奋之余心中不禁生出一种孤独感,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孤家寡人了吧!

    五月二十日,李渊在太极殿举行了盛大的禅让仪式及登基典礼,大赦天下,改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建国号为唐,经李淳风与袁天罡推算五行运行,唐属土德,颜色以黄色为尊,除皇帝御用赏赐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黄色。各地撤郡置州,所有官吏一律赐爵一级,义军所到之处,免除赋税三年。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这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隋朝土崩瓦解,而另一个延续近三百年,光照千秋的巅峰王朝正在破壳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