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十七章 藩王问题(一)

第十七章 藩王问题(一)

    朱允熥第二天就上任了,听户部尚书郁新说,他跟下面的官员相处的还不错。毕竟是个郡王,虽然不太理解秘书长是个什么职位,但没有实权是真的,因此也没有引起下面官员的不满,最多是感到诧异。之前可没见过皇室子弟到下面当官,还是直系。

    这是个好的开局,朱允炆也感到很欣慰。只要给朱允熥时间,能让他笼络一批人,到时候无论是实行新的计算方法还是对户部的改革,阻力都不会那么大。

    不用担心朱允熥,朱允炆也就回过神来,着手解决藩王的事。朱允炆不准备把亲王们都当猪养,让他们每天不是鱼肉乡里,就是生娃造人,浪费大明的粮食还不干事。皇家子弟可都是受过教育的人才啊,怎么能这么浪费?

    至于会不会威胁到他和他的后代的皇位,朱允炆一点都不担心。皇位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若是皇帝没了权力,或者受到极大的限制,还会那么吸引人吗?

    以后的大明是要依法治国的,将皇权用法律固定下来,即使皇帝的权力仍然很大,也会受到约束。而当法律的观念深入人心,皇帝想修改对自己不利的法律都做不到,民意难违啊。

    三王谋反给了朱允炆一个借口改革。他们的确是奉了朱元璋的旨意,但有朱元璋的旨意不代表就能谋反,不过是个由头。没有这个理由,朱允炆也会找另一个理由的。

    “李元,你去安排几个人,把藩王们都叫来,朕有事相商,包括未就藩的,还有宗人令马备。”

    “对了,让你问的造纸机和印刷机的事怎么样了。”

    “回陛下的话,奴婢去制造厂看过了,造纸机和印刷机正在有条不紊的生产,就是效率有点低,因为熟练的工匠还不多,人数也不太够。现在大概有二百个工匠生产造纸机,二百个工匠生产印刷机,每天大概能生产四五十台的样子。”

    “按陛下的旨意,目前制造厂不实行轮班制度,加入制造厂的工匠也不再隶属于工部,而是实行多劳多得的方式,因此工匠的积极性都很高,要求加入制造厂的工匠也很多。制造厂的厂长,工部侍郎谢成说用不了多长时间产量就会大增。”

    “而且,虽然很多人已经预定,但按照陛下的旨意,造出来的机器都在仓库里堆着,没有往外泄露一台。目前仓库里已经堆放了五百六十台造纸机和五百六十台印刷机”

    “嗯。”朱允炆点点头,“你去请藩王吧。”

    预定造纸机和印刷机的大多是富商。朱允炆暂不允许商人得到,不是要限制造纸机和印刷机的传播。仅仅是因为首批机器是为藩王准备的,想要回封地并对此感兴趣的藩王可以得到十台造纸机和十台印刷机,当然附赠制造图纸,甚至还给几个工匠,就是为了让知识更快的传播出去。

    当然,机器可不是白得的,是需要藩王购买的,朱允炆的定价是每台二百两银子。

    大明刚刚开始以银为货币,银两的价值还是很高的,大明的铜钱质量又不好,虽然户部规定纹银每两当制钱一千,但在白银相对缺少的情况下,现在每两银子大概值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文钱。存在银贵钱贱的现象,不算太严重。

    中国人又有储存白银的习惯,市场上流通的白银少,不代表大明缺少白银。朱允炆已经在关注这个问题,毕竟银贵钱贱的现象加重的话,对国民经济损害太大。

    好消息是目前大明不存在白银外流的现象,反而现在大明是白银输入国。因此朱允炆觉得银贵钱贱的现象不会像清末那样越来越严重。

    在朱允炆胡思乱想的时候,诸王已经陆陆续续进来了。

    目前所有亲王都在应天府,一共20个,最大的燕王朱棣38岁,最小的伊王朱彝十岁。

    待藩王行完礼入座。朱允炆说道:“各位皇叔,皇兄皇弟,先皇制《皇明祖训》,作为後世子孙的训戒,并规定一字不可改易。然世事无常,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就是一直在变。朕虽有意遵循《祖训》的教导,却感到若是不变,最终只会死路一条。”

    “譬如藩王问题,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如今虽看不出什么问题,但百年以后,各王子裔增多,朝廷如何负担得起?”

    “另,藩王接受最好的教育,知书达理,却不能为大明出力,岂不是浪费人才?”

    “另,但太祖规定诸王这不可做,那也不可做,诸王无所事事,每天只能吃喝玩乐,全都变成了纨绔子弟,这种人跟彘一样,有何面目活在世上?”

    “因此,朕拟对藩王的权力和义务加以修改,诸王以为如何。”

    朱允炆在上面说的大义凛然,下面有的藩王可不以为意,无所事事有什么不好的,朝廷供养是理所应当的。太祖高皇帝如此规定了,并不许后世子孙修改,你现在刚当上皇帝,就违背祖制,这不是大不孝吗?不孝之人怎么能当皇帝?

    心里这么想,诸王却没人说出来,朱允炆的手段都见到过,可不是善茬,像代王等人一样被软禁了怎么办。

    “诸王不说话,这就是默认了?”朱允炆坐在上面,把他们的表情都看在眼里。

    “陛下,臣同意。”燕王居然首先站了出来,并表达了对朱允炆立场的拥护。

    诸王吃惊的看着他,燕王是个什么德行他们可都清楚,桀骜不驯,心思野着呢,现在竟然这么听新皇的话?

    面对诸王的疑惑,朱棣目不转睛看着前方,视若无睹,他还想着那天回去以后跟道衍的谈话。

    “我那侄子给我画了一张大饼,但不得不说,我心动了。”

    “燕王认为皇上说的是真的?”

    “且不管他说的极西之地的事是不是真的,单单他对蒙古问题的策略就令本王心动。我这侄儿年纪轻轻,居然想出这绝户之计,当真是,当真是不可思议。少师,你对此不感到惊讶吗?”

    “燕王殿下,只能受制于他了,老僧认为,此子必成大业。”

    “哦?之前你还劝本王。。。”

    “是老僧小看了他,燕王殿下,识时务者为俊杰,跟着皇上走,以后才能更进一步。”

    “本王已是亲王,如何更进一步?”

    “殿下,老僧曾在蒙元残留的书籍中看到过只言片语,极西之地的确有不亚于大明的帝国,以后若是将其纳入大明的版图,天高皇帝远,殿下认为当今皇上该如何处置?”

    “学习蒙元?”

    “不错,这就是殿下更进一步的关键。”

    “本王明白了。”

    。。。。

    朱棣看着上面坐着的朱允炆,心生感慨,小小年纪,却招招直指大明的要害,谁会想到百年后藩王给朝廷的负担呢?只有这位皇帝想到了,父皇的眼光真是毒辣,有这皇帝在一天,我大明就能强盛一天。

    朱棣站出来以后,周王朱橚也站出来:“臣也同意。”

    周王是朱元璋五子,比朱棣小一岁,他和朱棣是诸王中年纪最大的。长兄如父,诸王见燕王和周王站住来,就不得不认真考虑朱允炆的建议了。

    紧随其后的是代王、谷王和齐王,这仨还在接受惩罚呢,要是不支持朱允炆,真把他们软禁一辈子怎么办。

    然后就是辽王、蜀王、宁王等。

    这很有意思了,可以看出来,本领比较大的王都支持朱允炆,齐王不算。才能平庸的就躲在后面不说话。还有年纪小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看着两边势均力敌,也不知道偏向哪边。

    看到有一半的王站出来支持他,特别是九大塞王中支持朱允炆的有六个,朱允炆就很满意了。

    许久在没有人站出来,朱允炆开口了:“宗人令何在。”

    “臣在。”

    “命,庆王、秦王、晋王、鲁王、岷王和靖江王封除,废为庶人,自谋生路。迁湘王朱柏为桂王,建藩国于南宁;迁楚王朱桢为岷王,建藩国于大理;迁谷王朱橞建藩国于韦州,原藩国归于燕王节制;原晋王藩国归于代王节制;迁周王朱橚为粤王,建藩国于广州;迁安王朱楹为台王,建藩国于小琉球,自行寻找地址建城;迁韩王朱松为闽王,建藩国于福州;迁沈王朱模为琼王,建藩国于琼州。唐王、郢王、伊王以后各有分封。钦此。”

    宗人令马备迟迟没有接旨。

    “怎么,马爱卿,你有疑问?”

    “陛下,臣,臣,臣。。。”

    如此大规模的分封和废除,除了朱元璋第一次封王,就再也没有过了。朱允炆觉得他们可能是被自己的大手笔吓到了?

    “臣遵旨。”宗人令接了旨,表明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庆王等人也反应过来,连忙求饶。

    “陛下,陛下,臣也支持啊,臣不要藩国,只求陛下不要除封啊。。。。”

    一阵鬼哭狼嚎。

    “来人,把他们带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