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九十一章 黄帝纪年

第九十一章 黄帝纪年

    谈完台湾问题,天色就不早了,宴席也就散了。

    朱允炆还有很多事要跟藩王说,也只能等到以后。

    日子还长着呢。

    打了个饱嗝,朱允炆慢慢悠悠的往坤宁宫走。

    他喝酒不多,只是有些烦躁。

    一想到明天又是大朝仪,朱允炆就烦。

    这礼节实在是太麻烦了。

    而且明天是初一,除了大朝仪,还要去奉先殿和太庙。

    对于平民来说,过年是喜庆团圆的日子,对朱允炆来说,过年是累死累活的一天。

    即使很多事都不用朱允炆去做。

    即便如此,朱允炆并不想将这些礼仪废除。

    可能以后会减少大朝仪的次数,但这一整套程序绝对要完完整整的保存下来。

    若是朱允炆将其废弃了,不说文官和曲阜会有什么反应,单单是文化上,损失就非常巨大。

    除了皇帝,没人会用,也没有敢用这种礼节。

    若是朱允炆废除各种礼仪,他是轻松了,这种盛大的场面也就消失了。

    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怎么能轻易让它们消失呢。

    就算是以后君主立宪,大朝仪也必须保留。

    其他礼仪倒是无所谓,因为其他礼仪都是大朝仪的简化版,或者稍微加以改编的版本。

    。。。

    第二天一大早,朱允炆起来,收拾打扮,然后进行大朝仪。

    仪式和冬至日的大朝仪是一样的,没什么变化,只不过传制的内容改成“履端之庆,与卿等同之。”

    增加的一个内容是宣布立朱文奎为太子,立朱允熥为吴王,朱允熞为衡王,朱允熙为徐王,这是应有之义,文武大臣也没什么意见。

    本来太子在登基的时候就该立,这个时候立也无不可。

    今年不管是大朝仪还是过年宫里的准备,与往年相比其实是简陋的多了,今后两年也没什么变化。

    毕竟朱元璋刚刚驾崩,必须要一切从简。

    在文武百官行完礼过后,按流程朱允炆应该离开奉天殿前往华盖殿了,但他并没有。

    还有一件事他要宣布,这件事此前他没有和任何人商量。

    朱允炆说道:“诸位爱卿,历朝历代都要立正朔,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都给后人钻研历史和历法造成了困难。”

    听了朱允炆的开头,大臣们有些茫然,不明白朱允炆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朱允炆接着道:“朕不想评判其中的是是非非,今日朕想改一下大明的历法。”

    这。。。。

    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尤以前面内阁众人最甚。

    暴昭问:“陛下跟你们讲过这件事吗?”

    “没有啊,这几天陛下并未召见我。”

    “我也没有。”

    “我也没有。”

    齐泰悄悄地抬头看了一下朱允炆,小声说道:“看来陛下又要整什么幺蛾子了。”

    “闭嘴,怎么这么说陛下!”毛泰呵斥了一句,“且看陛下如何说吧,历法也不是什么大事,说不定陛下有他自己的考虑。”

    朱允炆看着下面交头接耳,也没有劝阻,而是等他们安静下来。

    内阁众人统一了意见,也就不再说话,老老实实伏在地上。

    见大臣们不做声了,朱允炆道:“钦天监监正何在?”

    “臣在。”

    从队伍的最末尾,监正从保走了出来,跪在队伍中间,好让朱允炆看到他。

    “依照黄帝历,今年是多少年?”

    从保一愣,以前没人问过这种问题啊,他还得计算。

    从保一时间没有说话。

    黄帝纪年一直有人使用,要推算出今年是多少年还真是有些难度。

    书籍中的记载都是按照帝王世纪来算的,没有延续性。

    从保算的是从黄帝开始,一直到洪武,每个帝王在位多少年,然后加起来。

    这他哪算的过来啊,这样算下去可是个大工程。

    过了一会,从保道:“回陛下,臣需要会钦天监召集其他人算一下。”

    朱允炆说道:“不用了,朕来告诉你吧,依黄帝纪年,今年是开元4096年。”

    “今后的纪年依次为依据,今年就是开元4096年,乾圣元年。”

    “年号要放在开元之后。”

    “开元以前的纪年就用开元前表示,开元前一年,开元年二年,以此类推。”

    开元就是开始,开端的意思,黄帝纪年就称为开元。

    “至于干支纪年。”朱允炆想了一下,“就不放在正式公文诏书之中了。”

    若是再加上干支,那可就太长了,开元4096年,乾圣元年,己卯年正月初一。。。。

    还不够麻烦的。

    朱允炆的改变也不算大,干支纪年就是黄帝历开创的,一直流传了下来,只不过人们没有想过从黄帝登基开始纪年,一直延续下去。

    朱允炆说道:“黄帝是华夏始祖,以黄帝登基之日开始算起,是对华夏先祖的纪念,也是为了方便。”

    “翰林院对以前的史书进行重修,全都加入开元纪年法,重新刊行天下。”

    黄子澄应道:“臣遵旨。”心里则是无奈,事情不大,工作量可不小。

    翰林院有的忙了。

    新皇登基,肯定要修《太祖实录》,这也是翰林院的事,黄子澄当然知道这一点。

    只不过现在不是说这件事的时候罢了。

    这时下面又开始议论了。

    “陛下是不是推崇道家?”

    “没看出来啊,陛下何时对道家感兴趣?”

    “那陛下为何要用道历?”

    “这不是道历,这时黄帝历啊,陛下何时说过用道历了,你懂不懂道历。”

    “就是,道历上也没说今年是开元4096年。”

    “是我想差了。”这官员尴尬的笑了笑,“我听说道历与此相同。”

    “那也是黄帝历先出现的,陛下说了,皇帝是华夏始祖,与道教有何关系,是他们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朱允炆坐在上面,隐隐约约听见下面讲道家和道历,他突然意识到,道历就是这么纪年的。

    “咳咳。”朱允炆咳嗽了两声,大臣们安静下来,“是不是有的爱卿以为朕用的是道历?”

    没人说话。

    “朕可以明确告诉你们,朕想到用黄帝历时,并未考虑过道历,你们不必多想。”

    “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以黄帝历为始,就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黄帝的伟大,华夏民族的伟大。”

    我们不多想,道家那些人可不知道会怎么想,有大臣这样想到。

    他们可是要高兴坏了。

    朱元璋对待道教和佛教还算是宽容,他们家大业大,很难抑制,只能利用,而明教白莲教确是受到朝廷的打压。

    这时候白莲教改换名目继续存在,明教则没落了。

    本来朱允文对宗教也没什么好感,现在的道教佛教不过是另一种地主罢了。

    他可不想因为宗教的事与朝中大臣产生隔阂,所以必须要讲清楚。

    对儒家来说,其他宗教没一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