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道心所在 » 第六章 粗茶淡饭修仙事

第六章 粗茶淡饭修仙事

    历史上的简单几笔,却往往是几代筚路蓝缕,无数艰难困苦。

    刘禅三兴汉室所为,亦是如此。

    继得大统后,刘禅与诸葛武侯君臣相携,励精图治,逐步收复中原,最终剿灭割据乱党,平定风波,天下又归汉朝一统。

    李小刚听得两眼发直,良久不敢言语。

    紫阳越发觉得奇怪,说起上一朝,他倒是似有所知眼露星光,说起这一朝,他竟然是茫然不知。仿佛是……仿佛是上一朝之遗老……

    想到这里,紫阳心中也一哆嗦,念及道门中种种传说异术,不敢乱想。

    俩人各怀心思,厢房内终于复归平静。

    李小刚又待了片刻,问及当朝之事,紫阳也一一作答。

    临了,李小刚道:“师父着我自行下山历练,让我走之前到方丈这里知会一声。不知方丈可有教我?”

    紫阳思索片刻,摇摇头说:“我华山道门来去自由,本无甚约束。若以修为论,你师父高我许多,若以年纪论,更是长我甚多,我亦不知还能教你些什么。”

    听闻此言,李小刚也不意外,今日下山,已然收获凡多。

    正准备告辞,霎时又想到一事,便问:“方丈可知我中原大地是何时开始种植玉米的?”

    紫阳又是一怔,想了想说道:“我亦不知,不过,有汉以来,前有张骞凿空西域,后有黄皓乘帆远洋。带回来不少玩意。若非本土所产,当是那时开始的吧。”

    李小刚又问及黄皓远洋之事,紫阳却知之甚少。

    李小刚又停留片刻,想想再无其他遗漏,便告辞退了出来。

    甫一出门,便撞见那小道童。

    他见这道童生得俊俏漂亮,便上前攀谈两句,方得知其道号月华。扯了几句,终究没能问出“你是男是女”这种唐突问题,最终讪讪而回。

    回到房间,又是一番盘算整理。

    今天的收获不可谓不大,简直是把想知道的几乎都知道了,还意外得知了当前早已不是自己所在的时空,所谓穿越回古代自然就不成立了。现在师父留下的线索,也就是黑钉一件事,待要出山时再交予方丈便是。

    一人独处,才觉得饿了,从随身布袋里取出干窝窝,就着清水,边吃边想。

    不由得,思绪又转向了自己的处境上。这犹如神话传说一般的三朝汉统,究竟是梦境还是真有其事。

    其实来到这华山上足有两天,以往常睡觉做梦的经验,就算梦中景物真切,也未及如此吃喝拉撒睡一应俱全。而且许久之长的梦境,怕不是要睡到天昏地暗……

    念及此处,李小刚心头黯然。料想自己那边恐怕是彻底睡上了。不是植物人就是……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自己是心知肚明,植物人恐怕都做不长久……转念一想,又怕真是梦境,一旦醒来,这边刚刚体验到的鲜活快乐便又都没了。

    索性不再去想这些。

    吃过喝足,转而趟在榻上,思考起接下来的打算。迷迷糊糊地眯了过去。

    等到再醒来,已是接近黄昏。

    心悸眩晕之感又伴随而来,不过比昨天要好上几分,稍事活动,便无大碍。

    想着晚上有活动,便出门去探查。

    观内正在生火烧饭,月华在灶房进进出出,像是在帮厨。想想自己虽然不是观中子弟,毕竟蹭吃蹭喝,就也过去帮手。

    主厨是山下村子一民妇,这顿做完就要下去回家,因此手底下十分利索。

    铛铛铛铛的切菜之声让李小刚有种久违了的熟悉亲近,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从床上爬起听到母亲在厨房的动静。

    这妇人生得黑厚壮实,一口华阴老腔十分地道,说“大”为“拓”,说“什么”为“索”,李小刚听着又是熟悉又是感慨。

    月华看他愣着不干活,倒也不催不嚷,只顾把菜洗备放好,随手又抽了一根黄瓜塞给他,道:“刚睡起来么?看上去呆愣愣的,哪有上午跟赵县爷拍胸脯保证的气概呢。”

    经过一天下来,两人年纪相仿,又互道了师承,便以师兄弟相称,此时见李小刚过来,自然生出亲近,当做了自己的主场,对李小刚照顾了起来。

    月华口音别致,略有陕南味道,李小刚听着有趣,就打趣道:“气概没有,臭气倒是很多,你想不想闻闻?”作势便欲转身背对于他。月华哈哈大笑,一脚踹到他屁股上,不轻不重,刚好一个趔趄。口中啐道:“你个不知羞的小牛鼻子!”

    “小牛鼻子骂谁呢?!”

    “小牛鼻子骂你呢!”

    刚接完,月华便觉不对,这像是把自己也骂进去了,正欲补上几句。

    就在此时,门外进来一年龄稍长他俩几岁的年轻道人,额头方正,颧骨微突,唇髭微生。

    月华见到来人,便收起打闹,叫了声师兄。那年轻道人说:“饭食准备如何了,师父说早些吃完收拾,晚上让我们一起参加讨论观想。”

    月华应了一声。

    那年轻人转向李小刚,好奇问道:“你是东峰上那个小道友,怎地今天下来了?”

    李小刚掰下一半手中的黄瓜递给他,他微一愣,便即笑着随意地接了。

    李小刚仔细思索了一番,感觉对此人并无印象,只好老实答道:“师父外出游历,让我自行处置,就下来看看。”

    那年轻人可能是当他今后都会长居于此,便将他迎出灶房,啃了一口脆甜黄瓜,在院内与李小刚介绍:“我是方丈的五弟子,道号晶清,你与月华年岁相仿,叫我五师兄或者叫我晶清都可,我房在那边,你若有事,也可寻我。那房住着我和风清、益阳。”他指着一个两间单门的厢房说道。

    李小刚听闻这些道号孰无小说或者电视剧里那般以字论辈,好奇道:“五师兄啊,咱们华山起名没有什么风字辈、雨字辈这些讲究吗?”

    晶清听他这么说,笑道:“你说的这种规矩其他山门或许会有,咱们华山并无此要求,道号拟定无甚讲究,不与先贤重名即可。”

    即便如此解释,李小刚还是觉得怪怪的。隐隐约约觉得疑惑,这种松散治理,当真能把门派带好吗?

    不过这也不是他要考虑的事情,摇摇头便放下念头。

    此时已至黄昏,晚霞逐渐铺开。

    主厨的农妇忙活完也便自行下山去了。

    灶房里,月华带着另外两个道童,将吃食铺开,放在桌上。师父那一份,他刚已送了过去,现下观里要吃饭的人口也就他、晶清、风清、益阳以及今天下来那个叫李刚的小道士。

    风清排第七,益阳为第八。月华,自然是第六。

    这饭菜虽都是些家常清淡,口味却还不错,简单几个小菜稀粥,李小刚也吃得有滋有味。这两天下来,这才算是吃了顿正经饭。

    吃着饭,李小刚好奇问道:“五师兄,那前四位师兄都在哪里?”

    晶清吃饭极快,李小刚还没怎么动几下筷子,晶清就已吃了一半,听他说话,停了片刻,将口中食物咽下,才道:“观中的师兄弟与你们山中的稍有不同,师父要求我们年过十八,便要下山历练,救百人,生百人,平百事,方可回来。”

    李小刚好奇道:“何谓救百人,生百人,平百事?这三百之数想来要攒够,可需经年累月,数年之功吧?”

    晶清点头,说道:“何止数年,数十年能完成已是了不起的。救百人就是字面意思,路有饥民,施舍钱粮,若遇危困,施以援手,诸如此类,其实还算比较容易的,在于“助”这一字;生百人便有难度了,诸如医治垂死者,抢救危难者,诸如此类,在于一个“命”字;而平百事就更困难一些,非是路遇不平事拔剑清扫之这么简单。比如若遇了杀人抢夺的水匪山贼,非是杀了了之,而是要清缴匪窝,还财于人才算平。又比如,疫病散播,需得救治一方,待得此地病消无恙才算平。”

    李小刚听得有些疑惑,便接口道:“这救百人,生百人我还能理解,那平百事,怎地感觉是官府做的事情?”

    晶清听他这话,面色一暗,说道:“那官府若到处有用,怎还有诸多不平事呢。”

    李小刚看他神色,也不愿在此继续纠缠,就又问道:“所以前四位师兄,如今都是在外面历练着?”

    晶清正色道:“正是。几位师兄都是我辈楷模,听闻大师兄早廿年便已完成救百人,生百人之事,如今在神农帮里做事,他以医术见长,在医术为尊的神农帮也极受敬仰。二师兄武功天资极好,功法卓绝……十几年前贼寇犯边,二师兄恰好游历于那里,便留下守城。谁知几十道告急文书都被狗官吞了,外无援军,那边城便成了孤城,二师兄与守城军民一道奋力抵挡了四个多月,从夏末到冬,最后城内断了粮,终还是破了。二师兄要保那守城的大官,那官死活不逃,最后自刎殉城。那大官一死,二师兄也不肯逃了,破城后仍力战贼寇,斩杀几百人,身中无数箭,最终……最终也力竭而死。起初有逃出来的人说一名手执长刀,武功卓绝的道人协助守城,逐渐传开,传到长安这边,那时师父就猜可能是二师兄,二师兄不喜用剑,擅使长刀。后来贼寇敬重那守城的文官和二师兄,将二人的尸首送还。官府通知我们去收敛,师父带着四师兄去那边接的,才确认正是二师兄。”

    李小刚听他讲述,也不免有些唏嘘。

    晶清继续言道:“三师兄如今不知身在何处,但以他的为人和功力,应当也是极为出色的。至于四师兄,如今正在关中一带,想来也是在寻他的道吧。”

    听到这里,李小刚忍不住又问:“五师兄,你说这救百人,生百人,平百事,是为了寻道?”

    晶清点头道:“正是。师傅说,这三“百”做成,将道基稳固,道心自成。”

    李小刚低头扒饭,又想了想,听着其余师兄弟们讨论起几位师兄的种种事迹,隐隐感觉这所谓的“三百”之事,略显粗陋,仿佛是随口说出的标准一般。但仔细寻思却又隐隐暗合华山道门的追求,找不出太大问题。

    扒完饭菜,放下筷子,李小刚抬头问晶清,道:“五师兄,可否与我再多说说这寻道之事?”

    晶清正以长辈姿态与几位师弟宣说,听到这话,更有兴致,点头便道:“师父说,道心是修行的根本,若不能明确道心,功法到一定程度,将难再提高。”

    “而若要追寻自己的道心,则需将这三个百做完。做成之后,道心自现。并且师父说过,我华山六十年便出一神仙,历来是修道一派所崇尚的归宿。一些游历半生,修行半生的半仙,最终往往都会来华山参天悟道一阵,这个道便是他们的道心。这些半仙进山,有的数月,有的数年,有的干脆就住下在山中。那些六十年一出的神仙们,细数过去,虽神通各有不同,经历各不相同,但大抵上都是经历过这三个百的,即救百人,生百人,平百事。”

    李小刚复又问道:“五师兄可知其他名山秀地,可有诸如我华山道门一般几十年便出一神仙的说法?”

    晶清思索一番,道:“许是我寡闻,并不曾听闻此类事。听闻的传说中,如某山的主持方丈或是宿老羽化登仙,亦或者是渡过天劫,但如我华山这般频繁,且像是惯例一般的,还未见得。”

    李小刚越听越觉得神异,又问:“那这六十年一出的神仙,师兄可曾见过一二?”

    晶清微笑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