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颠覆红楼梦 » 第二节 曹霑的逝世(下)

第二节 曹霑的逝世(下)

    笔者把曹霑的去世时间的范围为:“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至“己卯冬月”的“壬午日除夕”。

    “己卯冬月”就是乾隆己卯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农历12月。

    因此,从“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至“己卯冬月(乾隆二十四年农历12月)”的除夕夜只有三个: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这三年的除夕。

    因此“壬午日除夕”,必然是“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二十三年”这短短三年里的三个除夕日的其中一个;这一天除夕,按照脂砚斋的批注“壬午日除夕,书未成”,还必须是天干地支纪日里的壬午日。

    ———

    那么在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三年这短短三年中,仅有的三个除夕里,是否真的有一个除夕日,刚好就是“壬午日”?

    笔者在研究《红楼梦》时,多次查找了《清实录》里的资料。笔者发现,在《清实录》里,每月的初一的干支纪日,都是写明的。

    在《清实录》里,用“朔”代指每个月的农历初一。那么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甲子”一轮回,我们就可以从正月初一日反推去年的除夕夜。

    因为要从正月初一日(除夕的次日)反推去年的除夕夜,因此,笔者实际上在《清实录》要找的其实是,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三年、乾隆二十四年这三年的正月初一日。

    而这三年的正月初一,分别是: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春。正月。癸巳朔。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春。正月。戊子朔。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春。正月。癸未朔。

    ———

    在《清实录》里,用“朔”代指每个月的农历初一。那么在乾隆二十二年“癸巳朔”、乾隆二十三年“戊子朔”、乾隆二十四年“癸未朔”这三个正月初一日里,哪一个正月初一的前一天是“壬午日除夕”呢?

    我们来看天干地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我们可以看到,按照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壬午”后面的是“癸未”。

    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癸未”,“癸未”的前一天就是“壬午”。

    而乾隆二十四年的正月初一日正是“癸未朔”——“乾隆二十四年。己卯。春。正月。癸未朔”。

    “朔”就是初一。

    “正月。癸未朔”,即正月初一这一天,用天干地支纪日法,就是癸未日。

    因此乾隆二十四年的正月初一日(癸未日)的前一天,也即乾隆二十三年的除夕,就是“壬午日除夕”。

    ———

    笔者把曹霑的去世时间的范围为:“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至“己卯冬月”的“壬午日除夕”。而这个时间范围的除夕夜只有三个: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三年这三年的除夕。

    而现在笔者从乾隆二十四年的正月初一日正是“癸未朔”反推出它的前一天,也即乾隆二十三年的除夕,就是“壬午日除夕”。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除夕,就是壬午日——此即脂砚斋所写的“壬午日除夕”,因此曹霑逝世的那天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壬午日除夕。

    曹霑逝世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壬午日除夕,此后就只剩下李雪琳(脂砚斋)一个人了,因此两次决定《石头记》的最终版本的就唯有脂砚斋了——“己卯冬月定本”、“庚辰秋定本”。

    ———

    ———

    《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二十二回,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又让薛姨妈,薛姨妈见宝钗点了,不肯再点。贾母便特命凤姐点,[庚眉]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庚眉]前批书[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靖眉批:前批“知者寥寥”,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我们对比一下这两条评语,它们都有“[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而后一条批注比前一条批注多了“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这几个字。

    而第一条批注“只剩朽物一枚”,其实就是因为后一条批注所言的“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

    可见这两条批注,从本质上说,其实是同一条。

    “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中的“芹溪”——就是曹霑。

    他是脂砚斋的爱人、丈夫、《石头记》的第一作者。

    曹霑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壬午日除夕就去世了,曹霑死后,脂砚斋恨不得随曹霑而去,所以脂砚斋写作“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

    ———

    ———

    因为周汝昌先生提到,“所谓‘畸笏’这个怪号,是他从壬午年才起的”,笔者特意查找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里,带有“壬午”二字的评语。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里,带有“壬午”二字的评语,共有46条(其中包括“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笔者数了数,在这46条带有“壬午”二字的评语中:32条没有署名,10条署名“畸笏”,1条署名“笏叟”,2条署名“畸笏老人”,1条在评语中带出是“脂砚斋”所写(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

    具体如下: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壬午春。畸笏

    壬午季春。笏叟

    壬午春

    壬午春

    壬午春。畸笏老人

    壬午春。畸笏

    壬午春

    壬午季春

    壬午季春

    壬午季春

    壬午季春

    壬午季春。畸笏

    壬午季春

    壬午季春

    偏于极热闹处写出大不得意之文,却无丝毫牵强,且有许多令人笑不了、哭不了、叹不了、悔不了,唯以大白酬我作者。壬午季春。畸笏。

    壬午季春。畸笏

    壬午春

    壬午春

    壬午春

    壬午季春。畸笏

    壬午春

    壬午季春

    壬午春

    壬午孟夏。畸笏老人

    壬午九月

    壬午九月

    壬午九月。畸笏

    壬午孟夏

    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

    壬午孟夏

    壬午九月

    壬午九月

    壬午孟夏

    壬午孟夏

    壬午孟夏

    壬午孟夏,雨窗。畸笏

    壬午孟夏,雨窗

    壬午夏,雨窗

    壬午孟夏,雨窗。畸笏

    壬午雨窗。畸笏

    壬午雨窗

    壬午夏,雨窗

    若真有一事,则不成《石头记》文字矣。作者的三昧在兹,批书人得书中三昧亦在兹。壬午孟夏。

    壬午重阳日

    壬午重阳

    ———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这条直接带出是“脂砚斋”所写的评语和32条没有署名的评论外,其他的带有“壬午”二字的评语或署名“畸笏”、或署名“笏叟”、或署名“畸笏老人”。

    “畸笏”和“笏叟”都是“畸笏叟”的简写。“叟”就是“老人”,“畸笏老人”就是“畸笏叟”的化写。

    ——因“叟”就是“老人”,因此有时“畸笏叟”又自称“老朽”、“朽物”。

    那么为什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除了“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这一句外,带有“壬午”二字的评语,凡是署名必然是“畸笏叟”的简写或化写?

    这是因为“畸笏叟”就是脂砚斋。而脂砚斋的爱人、丈夫、《石头记》的第一作者曹霑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壬午日除夕就去世了。曹霑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壬午日除夕死去的第二天就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正月初一。作为曹霑的爱人、妻子和《石头记》的第二作者的脂砚斋,恨不得随曹霑而去,因此脂砚斋就取了“畸笏叟”这个新号,并且用“壬午”这个时间作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代称。

    所以,《石头记》里除了“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这一句外,其他的带了“壬午”二字的评语中的“壬午”,并不是“壬午年”,而是指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