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颠覆红楼梦 » 第七节 两个“梦幻”,说明了《石头记》写的是真事

第七节 两个“梦幻”,说明了《石头记》写的是真事

    说起通灵宝石,我们都知道,通灵宝玉是石头(补天遗石)所变的。然而《红楼梦》里没有明着写这一点的。

    《红楼梦》里写的是:

    因为石头(补天遗石)觉得自己无材(没有才能)不堪入选,不能补天,所以石头(补天遗石)和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说话时,它就自称自己是“蠢物”了。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见石头(补天遗石)一心向往人间红尘繁华,还“乃复苦求再四”,就答应了。茫茫大士还说石头(补天遗石)是“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然后,茫茫大士把石头(补天遗石)“幻”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并把石头(补天遗石)夹带进投胎转世、“下凡造历幻缘”的“一干人”之中。

    甄士隐在睡梦中听见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说起把把石头(补天遗石)这“蠢物”夹带进投胎转世、“下凡造历幻缘”的“一干人”中。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这才引出了神瑛侍者以朝露养活绛珠草,以及神瑛侍者等“一干风流人物”已在警幻仙子案前备了案要“下凡造历幻缘”之事。

    渺渺真人说,“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

    茫茫大士则说,“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

    甄士隐对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口中的“蠢物”产生了兴趣,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

    又到贾宝玉生下时“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

    再《红楼梦》第八回,才明写“(贾宝玉)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而且贾宝玉所戴的这块宝玉的正面还镌刻着“通灵宝玉”四字。

    至此,《红楼梦》才点出,甄士隐所看见的“通灵宝玉”、即贾宝玉所戴(出生时所衔)的那块通灵宝玉,就是石头(补天遗石)所幻变的那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红楼梦》第八回,

    看宝玉头上戴着缧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白狐腋箭袖,腰系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著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

    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但其真体最小,方能从胎中小儿口内衔下。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故今只按其形式,无非略展些规矩,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等语之谤。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玉宝灵通三二一

    仙莫知疗除

    寿失祸冤邪

    恒莫福疾崇

    昌忘

    ———

    上一节,笔者从《红楼梦》写的是贾宝玉;石头(补天遗石)却说这是它的“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它“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我这一段故事”;而且石头(补天遗石)还说,《石头记》(《红楼梦》)是它写的;因知:作者曹雪芹就是这石头(补天遗石),作者曹雪芹就是贾宝玉。

    曹雪芹就是这石头(补天遗石)。既然通灵宝玉是石头(补天遗石)所幻化的,那么通灵宝玉自然也是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的化身了。

    而贾宝玉是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的主化身;既然曹雪芹就是石头(补天遗石),石头(补天遗石)所幻的通灵宝玉也是曹雪芹;那么曹雪芹的主化身贾宝玉,自然也是通灵宝玉了。

    ———

    按石头(补天遗石)所说,这《石头记》所写的事,是补天遗石自己所“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是石头(补天遗石)亲自经历过的真人真事。

    然而《石头记》写的是补天遗石吗?并不是,《石头记》所写的主角是贾宝玉。

    我们都知道,通灵宝玉是补天遗石所变的。按理说,补天遗石所幻变的通灵宝玉,虽然跟随贾宝玉一起投胎进了荣国府,它也不过是处在于客观的旁观位置。为什么通灵宝玉在变回本体石头(补天遗石)并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竟把贾宝玉的一生人生经历,当成了是它自己的真实的人生经历?

    ——这其实就证明了,贾宝玉就是通灵宝玉,就是补天遗石这块石头。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解释。

    ———

    我们还可以从“望文生义”这个角度,来证明“通灵宝玉就是贾宝玉”。

    补天石被茫茫大士变成了一块通灵宝玉。而通灵宝玉,是补天遗石这块石头所“幻”变的,它就是一块假的宝玉。

    作者曹雪芹在《石头记》第四回里的“护官符”里的“贾不假”,则明白告诉读者们,贾宝玉的“贾”通“假”,“贾”同“假”,贾宝玉就是“假宝玉”。也就是说,“贾宝玉”也是一块假的宝玉。

    我们都知道,古代中国惯用“通假字”。通假字就是用形近或音近(包括音同)的字来代替某一个字。曹雪芹用同音的“假”来代替“贾”,就是属于“通假字”的一种。

    通灵宝玉,是补天遗石这块石头所“幻”变成的假的宝玉。贾宝玉就是“假宝玉”,“贾宝玉”也是一块假的宝玉。贾宝玉和通灵宝玉都是假的宝玉。因此,通灵宝玉(假宝玉)就是贾宝玉。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四回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甲戌侧批: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

    脂砚斋就是深知,贾宝玉就是通灵宝玉,就是补天遗石这块石头,才会在补天遗石“幻”变成通灵宝玉时写下了批语,暗指补天遗石(通灵宝玉)投胎进了“荣国府”“大观园”“紫芸轩”做了贾宝玉。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楼梦》)第一回,

    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

    ———

    《红楼梦》里除了“绛芸轩”,就没有第二个“芸轩”了。因此从《红楼梦》第八回来看,脂砚斋批语中的“紫芸轩”应当就是贾宝玉卧室的门斗上所题的“绛芸轩”。

    既然“紫芸轩”就是贾宝玉卧室的门斗上所题的“绛芸轩”,因此脂砚斋批语中的“紫芸轩”其实就是贾宝玉的卧室的代称。

    贾宝玉的卧室里,自然睡的就是贾宝玉,因此茫茫大士对石头(补天遗石、通灵宝玉)所言的“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以及脂砚斋的评注,其实就是暗指石头(补天遗石、通灵宝玉)投胎成了贾宝玉。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八回,

    宝玉听了,笑道:“我忘了。你的手冷,我替你渥着。”说着便伸手携了晴雯的手,同仰首看门斗上新书的三个字。

    一时黛玉来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别撒谎,你看这三个字那一个好?”黛玉仰头看里间门斗上,新贴了三个字,写着“绛芸轩”。[甲戌侧批:出题妙。原来是这三字。]

    ———

    脂砚斋的批语,暗指补天遗石(通灵宝玉)投胎进了“荣国府”“大观园”“紫芸轩”做了贾宝玉。

    通灵宝玉在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后,重回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重新变回本体补天遗石这块石头,以它自己“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的亲身经历,写了《石头记》这部书。石头(补天遗石、通灵宝玉)还为它的这段亲生经历,写了一首偈。这首偈,我们先不管它,这首偈后面的那行字才是重点——“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此石”就是石头(补天遗石)了,但“此石”(补天遗石)“投胎”成为了谁?

    《红楼梦》第一回,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

    “此石”(补天遗石)“投胎”成为了谁?可能有些人认为,“此石”(补天遗石)“投胎”成为了通灵宝玉。但是通灵宝玉是茫茫大士施展幻术把石头(补天遗石)幻化的,并不是“投胎”而成的。

    “投胎”,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一个佛教用语,是指人或动物死后,灵魂投入母胎,转生为新的生命体。

    石头(补天遗石)早已被茫茫大士用幻术“幻”化成了通灵宝玉,如果通灵宝玉只是随贾宝玉入世,它仍然是通灵宝玉,并没有变成新的生命体,按“投胎”的概念,这不能叫“投胎”。

    因此,石头(补天遗石)必然是先变成通灵宝玉,再“投胎”成贾宝玉。

    ———

    贾宝玉就是通灵宝玉的投胎转世,而通灵宝玉又是贾宝玉“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通灵宝玉和贾宝玉是同时存在的。

    有些朋友可能无法理解通灵宝玉和贾宝玉的这“既是投胎转世,又是同时并存”的状态。

    大家不要忘记了,虽然《石头记》写的是真事,但是曹雪芹却将《石头记》这整一部书的“真事”,都置于“云山雾海神仙玄幻”的“梦幻”之中。

    曹雪芹在《石头记》的一开头就写明,这是一部“梦”“幻”小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

    我知道,有很多朋友有很多疑问。

    《石头记》一开头的三句话里的两个“真事隐(甄士隐)”已证,《石头记》里写的,就是真事。

    因而“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和“故将真事隐去”一样,也只是托词而已。

    曹雪芹忧心他的读者们看不懂,还特意在紧跟着的第二自然段马上就写道: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诸位朋友,大家请细想,为什么“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为什么“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曹雪芹还嫌不足,还特意写了“警幻”这一位仙子。“警幻”就是“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之意。

    因此,“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和“故将真事隐去”一样,不过是托词而已。

    ———

    有些人总弄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要这么小心谨慎?

    曹雪芹又在《石头记》》第一回里写“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这说明,曹雪芹写的就是当朝当道当地当国的事。也即,曹雪芹写的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事。因而,脂砚斋批注曰“据余说,却大有考证”。

    问题是,曹雪芹就是当朝当代的人。曹雪芹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冬天或深秋出生于BJ,又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除夕逝于BJ,终年47岁(详细证明看后文)。

    他敢直接写当朝当代的事吗?

    那可是“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样的一个朝代(贴心提示,不懂这两个典故的,可以百度一下)。

    他根本就不敢。

    他只敢把当朝当代的事,转写成“使闺阁昭传”。

    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

    虽然曹雪芹是把“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转写成了“此闺阁庭帏之传”,但是曹雪芹仍然害怕别人一下子就看出他书里写的就是曹李两家的事(曹李两家的败落,和康熙、雍正两个皇帝密不可分),因而曹雪芹除了把“真事”转写成了“此闺阁庭帏之传”外,还给他想写的“真事”披上了一层层的“云山雾海神仙玄幻”的“梦幻”轻纱,把所有的“真事”置于重重的“云山雾海神仙玄幻”“梦幻”之下。

    因此,本是极严格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石头记》,就被曹雪芹写成了一部充满浪漫神仙梦幻色彩的爱情浪漫小说。

    在普通人看来,《红楼梦》竟只是一部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爱情小说。

    但,准确地说,《石头记》是一部浪漫神仙梦幻色彩的极严格的现实主义小说。在神仙玄幻方面,本体和多个化身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事,比如盘古的一起化三清、孙悟空的拔毫毛。孙悟空拔几根毫毛就能变出多个猴子,这些猴子是孙悟空的化身,但孙悟空的本体“孙悟空”和他的这些化身是同时并存而又各行其事的(比如说每个孙悟空干的事都是不一样的),又互不干涉。那么《红楼梦》这部披着神仙玄幻外衣的现实主义小说,他的作者曹雪芹的各个化身(补天遗石、通灵宝玉、贾宝玉),同时并存又各行其事,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况且曹雪芹的补天遗石和通灵宝玉这两个次化身在《石头记》是极少出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