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二百三十六章 端平四年

第二百三十六章 端平四年

    蒙军失去了对于西夏地区的控制,河西走廊等大片领土的丢失,让蒙军不得已重新退回漠北草原。

    蒙古损失最大的不仅仅是地盘范围的缩小,更重要的蒙军的建制受到了巨大的重创。

    蒙军的士兵总数由原来的五十万下降到了三十万,很多的优秀将士在西夏地区折戟沉沙。

    蒙军再也无力发动对于南宋的大规模行动,只能被动挨打,因为他们的主要战斗力已经被大宋比下去了。

    大宋接下来的计划肯定是瞄准蒙古还在手中的辽东半岛地区。

    辽东半岛以及三大部的广袤地区虽然土壤肥沃,堪称优质的土地。

    但是这里的农业水平现在并不发达,究其原因首先是这里的人口太少了,耕种不是很方便。

    再者,水稻还暂时无法推广到北方,这里只能种植一些较为抗冻的作物,产量并没有那么大。

    两浙地区因为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是三熟,虽然没有那么好吃,但是数量足够,完全可以解决无数人的温饱问题。

    三大部地区的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因此产量不是很喜人。

    而且,三大部地区的人口也不是很充足,人口不密集,就不会提供更多的产出。

    因此蒙古也不是很在意这一地区的经营和发展情况,只要还凑活,过得去就可以了。

    但是如今,蒙军丢失掉了中原地区、关中地区这些地盘之后,除了漠北草原,这里是他们唯一可以发展的地方了,因此蒙人开始重视起来。

    在这里推广种植技术,改良作物品种,争取积攒更多的粮草。

    城池也都在修缮,总之宋军不太可能发动类似用铁火炮的炮石夷平一座城池的强大火力了,那对于物资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

    宋军一下子就打空了一年多的库存,到现在还没有缓过劲来。

    端平四年的局势总体上是和平的局面,无论是大宋还是大蒙古国都在竭尽全力的恢复,休养生息。

    大蒙古国的土地已经不足以供养更多的军队了,但是为了保持和大宋的持续作战他们又不得不聚集更多的部队。

    蒙哥不是没有试图和大宋求和保持和平的局面,但是赵与芮和赵与莒提出的要求太过分了。

    他们要让大蒙古国成为大宋的卫戍国,接受大宋的地方划分管辖,每年要上贡之外各级的部落酋长还有那些将领都要受到大宋的盘查。

    而且常备军的总数不得超过五万,一旦超过五万人,那么大宋有权利进行制裁,而且更过分的是每一亩的水草地必须由大宋来划分。

    总之种种规定都让蒙哥无法接受。

    蒙哥其实也想明白了,赵与芮恐怕根本就没有打算与蒙古和谈。

    宋军的目标非常的明确,他们肯定是想要将所有的蒙古人逐出漠北。

    要不然大宋也不会大力发展铁骑部队。

    大宋的铁骑部队由原来的不到几万人,发展到现如今的超过二十万的规模。

    而且他们还专门的聘请蒙古人去指导他们的骑射技术。

    这一切都揭示了赵与芮的野心。宋军肯定是想进攻漠北,然后将所有的蒙古人纳入他们的统辖范围之内。

    蒙哥绝对无法容忍,将整个大蒙古国的社稷都会断送在自己的手上。

    既然大宋没有安好心,那么蒙古也不惧一战。

    蒙军虽然数量已经不多了,只有不到三十万左右,但是蒙哥相信他还能在半年以内拉起一支足堪一战的大军。

    剩下来的蒙军虽然战斗经验可能没有以前丰富,但是都是从血海中爬出来的,战斗能力肯定是过得去的。

    大漠和草原是宋军绝对无法逾越的天堑。

    宋军肯定不会适应在大漠上的作战,因为他们会缺乏水源,后勤会成巨大的问题。

    如果宋军想要攻入大漠的话,平均一个骑兵就需要五个步军来负责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

    二十万铁骑进入大漠作战,那么就需要一百万的步军来保证运输。

    如此规模的消耗,哪怕是如今富庶的大宋也承受不起。

    而蒙军铁骑就可以利用大宋后勤补给薄弱的这一缺陷来做文章。

    蒙古的铁骑可以在大宋漫长的运输线上,在任何一点,任何的时间发动进攻。

    宋军绝对没有办法防御长达几千里的运输线。

    若是大宋决心在辽东半岛或者是三大部地区展开决战的话。

    蒙哥再也不会犹豫,战略放弃那一部分地区退守漠北草原。

    若是宋军的进攻是在一定规模之内的话,蒙哥还是会防守一下辽东半岛地区。

    这一切都看大宋的动作和决定,看看赵与芮是如何打算的。

    大宋当然不知道蒙军是怎么想的,赵与芮如同往常一样站在地图面前发呆。

    他很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将蒙军彻底歼灭在辽东半岛地区。

    但他也考虑到了蒙军可能会放弃这一地区,所以打消了这一想法。

    辽东军和幽云军的二十万大军足以平定这一地区,没必要出动更大规模的部队前去作战。

    大宋的物资消耗非常严重,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若是超过了临界点那就不堪重负了。

    可赵与芮也不想给蒙军以喘息的机会,一旦他们恢复过来,很有可能死灰复燃。

    须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道理,唯有不断的攻击,不断的对他们造成打击,让他们每一刻都在恢复中挣扎,他们才不会翻身。

    赵与芮立刻赶赴云台,云台有着已经在办公的朝臣,赵与莒也在那里。

    一走进云台,赵与芮眉头舒展的问道:“皇兄是否决定进攻辽东半岛?“

    赵与莒也是拿不定主意,他虽然很想现在就开战将蒙军彻底击溃,但是后勤物资好像不太允许他这么做。

    后勤的压力非常的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粮食问题,炮石问题,还有运输问题。

    在西夏地区的作战,宋军一共打掉了一百多万发炮石,即使经过了一年的恢复,也没有彻底恢复过来。

    大宋的铁火炮数量虽然非常多,但是炮石储备面临着严重的不足。

    很多地方空有几百门铁火炮,但是没有充足的炮石无法有效的转化为战斗力。

    就以幽云地区为例,幽州城目前拥有三千门铁火炮,但是炮石的数量只有一万多发,大概打个几轮就会用光。

    这还是前沿地区的作战物资储备,要是换成中部地区的话,那么炮石的储备就更不够了。

    宋军要进攻辽东半岛地区,必然要面临着许多的攻城战,那么炮石的数量就会严重限制宋军战斗力,损耗更多的宋军士卒。

    攻城战当中攻城器械的作用之大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准备报铁火炮炮石也是目前大宋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

    另外就是粮食问题,每一次出征都象征着要消耗巨大的粮食储备。

    赵与芮打算派出辽东军和幽云军的20万部主力部队向着辽东半岛方向挺进,那就需要非常多的粮食。

    20万部队每天都要吃掉6000多石的粮食,准备三个月的供应,那就是73万石的粮食储备。

    大宋的存粮已经没有前几年那么丰厚了,因为这几年的连续作战,仓库里的粮食储备基本被消耗殆尽,如今更不可能发起如此大规模的战斗。

    可是辽东半岛之战又迫在眉睫,势必不能停留太久。

    蒙军的实力正在恢复,虽然他们现在只有30万的主力部队,但是给他们一年的时间,他们就能重新恢复到50万人左右。

    到那个时候大宋又要消耗多少的兵马钱粮,才能够平定这50万大军呢?

    总之,就算资源再紧张就算后勤储备严重不足,也要想办法从其他地方抠下来。

    战略态势不允许大宋停下自己的脚步,一旦停下自己的脚步,之前的优势便会被蒙蒙古人蚕食。

    蒙古人的作战方式是游牧作战,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储备也不需要太多的后勤,只需要去战去打就可以。

    所以才不能给他们留有任何的机会,不能给他们留有任何的时间,不能让它们侵入大宋的任何一片土地。

    他们必须被死死地被压制在草原当中,甚至被完全管辖,才能够算是彻底平定。

    既然做出了决定,就不需要犹豫。

    赵与莒最终拍板:“好,贤弟前往幽云地区督战,幽云军和辽东军的后勤问题,朝廷一定会解决的。”

    “钱之涣,这就交给你了。”

    钱之涣听到赵与莒的圣旨之后,脸色瞬间黑了下来,黑线爬满了他的脸。

    每一次缺钱,缺粮食,他们的第一想法都是来找钱之涣解决。

    钱之涣很想撂挑子,大吼一句:“劳资心里的算盘不够用了,不奉陪了,再见您嘞。”

    可惜,这是没有办法拒绝的任务,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来。

    后勤的问题由朝廷担着,这就不需要赵与芮去考虑了。

    他需要想的是如何用二十万的主力部队打下来辽东半岛甚至三大部地区。

    这一次的宋军数量上没有以前那么多了,自然没有办法像之前那样大军压上一波流,只能徐徐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