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二百四十一章 筹谋

第二百四十一章 筹谋

    宋军虽然和蒙军罢兵休战,但并不意味着大宋就会懈怠下来。

    为了让大宋的朝臣们不轻易的放松下来。朝廷作出了一项重要的决议。

    自端平四年开始,如果不能踏平蒙古的话,大宋的首都将永远的迁都到汴梁城。

    北方的汴梁城,深受蒙军铁骑的危害,如果大宋不能够守住幽云地区,蒙古铁骑就会突入到中原,对大宋的都城构成威胁。

    此举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一步。

    究其原因大宋的原来的首都,在远离战场的临安,朝臣们都不会知道战场上的险恶。

    一些文人儒生他们不了解士兵们浴血拼杀的痛苦,会在背后搞一些操作,这对前线的将士来说是诛心之举。

    前线的将士们舍生忘死的浴血,凭啥让后边的人在享福的同时,还在背后还捅一下刀子?

    这样的人不把他们放到前面,让他们去感受一下,难道让他们在后边吃饱饭享福吗?

    赵与芮又不是大善人,他不会养这些社会上的蛆虫,他只会将它们放置在前面,让他们感受一下那边的痛苦,让他们明白将士们的浴血拼杀所带来的折磨。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不思进取的朝臣都会在背后捅娄子,但是他们一旦失去了奋进的心就会使朝廷的行政效率减缓延误军机。

    他们需要一些动力,需要一些外在的因素去刺激他们,不能掉以轻心,随时兢兢业业,才能够使大宋的朝廷高效简洁。

    而这动力就是外来强敌的威胁,如果在临安他们是感受不到蒙古铁骑的威胁的,而如果在汴梁,稍有不慎,蒙军就有可能突破到汴梁城下。

    其根源就在于汴梁城附近,四周都是平原地区,无险可守,一旦蒙军突破了幽云地区,那么通向汴梁道路将再无险阻。

    以前的大宋还拥有汴梁城的时候,都是在汴梁城囤积大量的驻军来拱卫汴梁城。

    靖康之难爆发之前,大宋在汴梁城附近云集的禁军部队大概有九十七万万人,士兵数量非常的庞大,但仍然没有抵挡住金人的攻击。

    当时的宋军质量不够高,只能以数量的优势来弥补战线的缺失,但现在不一样了,宋军的作战能力有了飞速的提升,能够担当的起守卫汴梁的任务。

    汴梁城附近,只有北河军的十万人负责驻守,如果蒙军主力真的突破幽云地区的话那些不思上进的朝臣也会感受到危机和恐惧吧。

    赵与芮的目的就是这样,在上层建筑上打下一块牢固的根基让他们都明白危机就在眼前,被迫上进,被迫去努力工作,恪尽职守,各司其职。

    一个朝廷如果懒惰了下来了,那他离倾覆就不远了,一个朝廷若想要长久的存在,它需要君王的励精图治,需要朝臣们的恪尽职守,互相配合。

    这里面更重要的就是心气儿,人的心气儿不能散,否则的话大宋朝廷就有可能因此而堕落。

    古往今来无数的朝代,无不是因为自己内部的崩塌而导致的外力的影响,实际上根源还是因为自己太弱。

    如果自己足够强大,即便外敌再强又有又能如何呢?

    大汉朝期间匈奴人战力强不强?非常强,但大汉依然打出了一汉敌五胡的骄人战绩。

    大唐时期的突厥人强不强?很强,但大唐不一样将突厥给打倒了吗?

    而这些朝代真的流传千古了吗?没有他们并没有延续下来,根源就在于他们的内部开始崩塌,他们自己人将自己的长城给拆毁了。

    大宋绝不能立刻的就重蹈覆辙,虽说社会的演变,很有可能最终会导致大宋朝廷的堕落与腐朽,但是这个短时间内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现在大宋朝廷非常的清廉明正,将士们三军用力,朝臣们兢兢业业,无不在为大宋的中兴而奋斗。

    大宋在端平四年的时候,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年入超过了两万万六千万贯。

    不仅是经济上有了巨大的飞跃,粮食产量也提高了三成左右,因为北部地区开始种植小麦并写出实现了第一年的增收。

    不少的老百姓都因此过上了比较富足的生活。

    因为北方地区经过长期的战乱影响人烟稀少,来这里的人大部分拥有非常多的土地。

    虽然小麦的亩产没有南方水稻那么多,而且一年只能一熟或两熟,这对农民的收入确实有着不小的打击。

    可是耐不住地比较多呀,你在南方的时候,拥有一百亩地来种水稻,而你到了北方地区,由于这里的人少地多,所以每个人可能有两百亩甚至三百亩。

    更有甚者,一些将士、将领的家属,因为驻守的地方在北方,于是把家眷也迁了过来,依靠他们的军功,换取了大量的农田。

    不仅是百姓们的粮食收入增加了,朝廷的粮食收入也得有相应的增长。

    朝廷的军功爵制度并非专门指给军功的,农耕同样可以晋升爵位。

    缴纳的粮食超过官府规定数目的一倍,也可以晋升一级爵位,因此农民们有着大量的土地,耕作的也会更加努力。

    中原地区历来以精耕细作而出名,大宋的百姓对于如何培育水稻,如何培育作物都非常的有研究,因此亩产有着非常大的提升。

    原本在赵与芮的认知中,可能需要两三年才能够筹备一次出兵所需要的粮草。

    赵与芮所计算的只不过是根据大宋的亩产和税收来计算的粮食产量。

    赵与芮严重的低估了大宋百姓们对于爵位的热枕和耕作的热情

    蒙古的士兵不多了,留给宋军将士们的机会也不多了。

    但他们并不是没有办法,他们在和平期间可以进行屯田。

    大宋并不要求士兵们每天都要训练集训,只要定期的组织起来进行合练,不把老本行丢掉就行。

    其余的时间宋军的将士还是稍微有些自由的,他们可以回家帮着务农,既然他们有时间帮助家里种植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多种一些粮食来年交更多的粮食挣个爵位呢?

    就这样大宋的粮草征收比原本的预计粮草征收高了整整五成,这让大宋的粮草储备比原来更加的丰厚。

    这样大宋可以将预定的攻击计划向前提前很多,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大宋就要立刻开战。

    两年的时间对大宋来说还可以准备更多的东西他们并不急于向北进军。

    打临时打乱预定的计划,只会使自己的步子更变得更加的紊乱。

    对于赵芮来说,他更希望将一切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超出预定计划的情况,毕竟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就意味着危险,就意味着有可能会失败。

    现在的大宋已经不是以前需要如履薄冰,一次都不能输的情况。

    大宋已经可以承担得起失败,并且不会畏惧失败。

    在中原地区山地等多处地方作战,宋军仍然有着主场优势。

    因为大宋和这里的百姓有精神纽带的相连,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有着共同的吃穿饮食,因此并不能说是客场作战,甚至可以说是主场作战。

    然而漠北草原和三大部草原地区就不一样了,大宋并没有涉足过那里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和大宋的联系也不密切,

    在那边作战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赵与芮并不认为自己可以在那里所向披靡。

    大宋的铁骑说实话还没有在实战中证明过自己,还没有证明过可以独挑大梁。

    骑兵的作战在大宋的作战序列中往往配合着步军同时推进。

    但是三大部的草原地区和漠北的草原地区,那就需要完全的骑兵作战。

    总不可能依靠步军那每天不到五十里的行军速度在大漠上奔波吧。

    骑兵的作战机动性非常的强,因此在大漠作战中拥有非常强大的运动优势。

    漠北草原跟其他地方作战不同,那里的取水并没有其他地方那么方便。

    打个比方,比如你在中原地区作战,你肯定会寻找一些河流,在河流附近就近取水。

    取出来的河流水再经过烹煮,就可以得到较为干净的水,这样并不会引起太多的疾病。

    而且河流的位置都非常的详细,非常的容易找到,并不会造成水源上缺失的困惑。

    但在大漠作战就不一样了,漠北草原虽然号称有着丰美的水草地,但很多地方都非常的干枯。

    要想在那里作战,水源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那些水源的位置非常不容易找到,想要寻找的话就需要当地的向导靠着斥候探索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当地的向导你又不确定是否是蒙古大军的奸细,是否会被诱导向预定的埋伏地点?

    总之这一切都困难,重重想要在漠北作战,后勤的问题远远大于作战战斗力的问题。

    当年汉武北伐的时候,霍去病和卫青各率五万铁骑出发,他们身后是五十万步军负责保障他们的饮食。

    这样的消耗实在是太过庞大,而且当时的匈奴并没有如今的蒙古这么强大。

    对付蒙古所需要耗费的军力与物资,将远远超过当年的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