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二百四十二章 物资准备

第二百四十二章 物资准备

    既然耗费的物资那么大,就那么就需要准备一大批的战略物资。

    首先便是粮草准备,一个骑兵人吃马嚼一天大概要吃十二斤的粮食,而大宋聚集的铁骑部队超过二十万之多,预计到时攻击蒙古草原的将超过三十万铁骑。

    那么每天就要吃掉三百六十万斤的粮食。三百六十万斤的粮食大约是一万八千多石。

    大概要准备三个月的口粮。

    三个月的口粮大概是一百六十万石还要多的粮食。

    而大宋的南方水稻田平均一亩单产约为六石左右,那么就需要二十多万亩的土地来来供给那些人的粮草消耗。

    这对大宋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但这个问题没有办法绕过去,必须要解决,如果将士们连饭都吃不饱的话,如何能爆发惊人的战斗力呢?

    大宋和以前相比,战斗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十分的完备。

    再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够有大宋这样的后勤保障输送功能。

    大宋对于后勤保障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设立了专门的部队来护送粮草的押运保证,每一次开战都能让士兵们吃饱饭再上战场。

    哪怕是蒙军作战,例如在三峰山之战的时候,他们的粮草储备就不是很多,他们能赢全赖天助。

    然而作战总不能永远只靠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能把握住的一定要尽量的把握住。

    蒙古大军的后勤之所以问题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奶酪的发明的确给他们减轻了不少的后勤压力,他才让他们从漫长的补给线当中坚持了下来。

    而且蒙古大军非常适合在极端情况下的作战他们的士兵在草原上长大气候比大宋的中原地区更加的恶劣,所以他们的忍耐力非常的强悍。

    深入漠北草原进行决战的话,大宋的军队就要面临着极端地形和极端天气的作战,这对宋军士兵来说十分的不利。

    宋军士兵没有在如此极端地形生活的习惯,他们喜欢聚集在平原地区,以耕作为生。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有着天然的对抗性,游牧必须来劫掠农耕文明的产物才能够发展壮大。

    农耕文明衍生出来的士兵如果想要北伐的话,就要以综合国力来碾压他们。

    游牧民族虽说不是全民皆兵,但民风彪悍,非常适合军力上的提升。

    事实上大宋能够在和蒙古的作战中屡战屡胜,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

    虽然在冷兵器的时代,纯粹的军事能力,甚至比综合国力的对抗更加占据优势。

    可是经济上的腾飞,后勤保障的供给以及军械的技术代差都让宋军有了战胜蒙古铁骑的信心和实力。

    没有这一切的话,宋军拿什么跟蒙古铁骑去作战呢?拿什么意志来战胜他们呢?

    到了现在,蒙古的势力已经被压缩到了一定的范围以内,他们的国力已经没有以前强盛他们的军队因为没有以前壮大。

    草原的经济产出毕竟有限,因此蒙古绝对供养不起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他们势必要裁撤掉一些步军来保障自己在草原上的优势。

    这对大宋来说也是一样的,大叔已经没有了,对步军有的那么严,客的需要,所以不需要太多的步军来防守,只要守备长城边线就可以了。

    主动进攻还是需要铁骑部队,现在大宋的总兵力超过了一百余万,而骑兵部队总数大概约为二十万出头。

    不仅需要步兵转化为骑兵部队,一些年老病弱的士兵也可以告老还乡回去务农了。

    大宋对这些退伍的士兵,还是有着相当好的优待的,他们可以选择一片自己的土地建立庄园来进行耕作。

    虽然他们无法上阵杀敌来争取爵位,但是他们精耕细作同样能够争取爵位,光宗耀祖。

    因此宋军的对于裁撤老弱的抵制并不是很强,大部分的士兵还是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

    大宋对于北方地区耕作的人是有优待的。

    北部地区人烟稀少,一些退伍的士兵如果选择在北部地区建立庄园和农田耕作的话,那就可以有着双倍的田亩奖励。

    这一切都对于大宋的士兵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不少的士兵愿意回去进行工作,从此摆脱戎马生涯的生活。

    经过一番整治之后,大宋的总兵力下降到了八十万左右,同时在建制的骑兵达到了三十万出头。

    来年这三十万铁骑就可以前往漠北草原和三大部草原与蒙古铁骑主力进行作战。

    当然要想主动出击,最关键的还是要防守给力,宋军绝对不能让蒙军突破长城防线。

    但是在漫长的长城上进行固守,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长城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线,游牧铁骑并不是无法进入长城,长城的最关键作用是进来容易出去难。

    不少的蒙古铁骑,他们越过长城之后,哪怕劫掠一番,抢到了不少的战略物资,但他们无法在这里开辟疆土,将这里变成他们的牧场,他们还是得要牢牢的退回到自己的草原地区。

    因此守着整条战线并不明智,宋军还是坚持当年余玠建立的山城防御体系的观点,守点不守线,在几个重要的地区建立山城,一旦蒙军选择从长城防线突破,那么就回到山城当中防守。

    大宋建立的山城防守十分的坚固,因为用水泥材料进行加固之后,城墙非常坚实,蒙军是无法突破宋军的防御的。

    这就让赵与芮等人有了主动作战底气,步军的一些精锐士兵转换成了骑兵部队,同时一些著名的将领也从防备任务中脱离成为了骑兵部队的主将。

    名将们纷纷调集过来,重新担任了骑兵部队作战的统治,负责统领骑兵进行长距离的奔袭作战。

    赵与芮原本的老部下也都纷纷的加入了铁骑部队的作战序列当中。

    超过三十万的铁骑规模,日常消耗非常大,但他们的战斗力也得到了保证。

    单论骑射技术,以前骑射时,射箭十次能够命中三次已经实属不易,而现在的宋军骑射准度大幅度提升,命中率提升了整整一倍。

    那些作战器械的准备倒是用处不大了,诸如铁火炮三弓弩炮回回炮这些攻城器械在草原上的用处并没有之前的用处大。

    宋军生产铁火炮的产量开始下降,因为不是非常的迫切需要,只是将他们武装到那些山城防御城池当中即可。

    现在宋军所需要准备的物资便是战马,粮草以及犒赏士兵们的钱。

    大宋的财政收入年年攀高,取得了不少的金银财货储备,仓库里的钱,新钱压旧钱,就连串钱的绳子都被磨烂了。

    钱虽然累积起来了,但也不能够乱用,毕竟钱是不顶用的,一打仗就会被消耗掉。

    当然这只是一年积累的家底,现在的钱明显是不够用的,至少还要再积累两三年的时间。

    除了物资的准备,士气上的准备同样重要。

    不少宋军将领和将士还没有做好深入大漠作战的准备,他们对大漠缺乏必要的认知,对草原如何寻找水源也一头雾水。

    没有做好这些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准备,就贸然去作战,那简直就是给蒙古人,送战马,送粮草,送物资的。

    赵与芮可不是后勤大队长,这种事情他可不会干的,他要的是要彻底打击蒙古人的骄傲和士气。

    将领学院已经明显不满足与现在的需求,因为讲课的范围太小

    赵与芮等人在全国建立了数百所专门讲述草原基本知识的军事学堂

    彭大雅曾经出使过大蒙古国,他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的了解,他专门修订了一些书籍供大家参考,以求让更多的将领学会在草原上求生并作战的知识。

    关于草原的知识有很多,比如如何寻求水源。

    除了在草原上寻求水源外还要辨别方向,草原没有什么特殊的标志能够辨别方向,因此可以依赖的只有北斗七星。

    如果在草原和荒漠上迷失了方向,那么将是非常可怕的,众所周知当年的李广就是总是在草原上迷路,所以一直没有封侯。

    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就会被蒙军抓住机会进行包围和歼灭。因此每一支部队都需要辨别方向的能力和经验。

    这就对作战指挥员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除了作战指挥员以外还需要参谋团的尽心尽力,他们需要帮助指战员指出正确的方向。

    大宋对于作战指战员的培训还是很成功的,他们虽然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但是能在地图上认出具体的方向和方位,而且能够根据等高线图判断哪些地势比较适合冲击,哪些地势比较适合防守?

    赵与芮深刻的观察了这些人的培训状况,约莫估算大约一年以内他们就能对草原的一切进行熟悉,并且熟练的运用。

    同时为了加强将士们对草原的理解,每一支部队都要按时向的草原地区进发,前往那里探索,每一个人每年都必须要担任至少三次的斥候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