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二百四十四章 宋军首败

第二百四十四章 宋军首败

    总之初期的作战对宋军来说极为的不利,宋军的铁骑部队并没有占到优势,反而成了劣势。

    宋军的各部在作战的时候并没有讨到便宜,因为蒙军对于骑兵作战的了解实在太深刻。

    宋军的铁骑从丹东出发,一支部队沿着江水北上,到长白山西北部遭遇到了一支蒙军铁骑。

    曹友闻的主力铁骑和蒙军的主力铁骑交战三昼夜之后,宋军以较大的损失撤出了战斗,宋军的进军路线完全被封锁住。

    接下来彭大雅,王坚,孟珙的三只主力铁骑部队朝着宋瓦江附近的蒙军铁骑主力发起突击。

    那里的五万蒙军铁骑,就正在被宋军的三支铁骑部队九万团团包围。

    宋军主力铁骑采用迂回作战,从三个方向包抄了蒙军的退路。

    蒙军暂时无法将兵力完全展开,只能困在中间肆意的冲击,但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突破宋军铁骑的包围网。

    五万铁骑,化为灰色的洪流在宋军中央来回腾挪,但无论如何他们怎样努力都没有任何的进展,他们对于宋军的打击都在宋军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蒙古铁骑尝试突围,向着东北方向发起了突击,宋军紧跟其上,不让蒙军轻易的突出包围圈。

    蒙军的将领似乎在谋划着什么,他丝毫不在意损失,就是猛烈的突击。

    经过三昼夜的激战,蒙军终于在东北方向撕出来了一个口子,虽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仍然朝着那个方向撤退。

    孟珙不敢轻易的放走任何一支蒙军的铁骑,于是和其他两位将领商量后朝着东北方向包抄而去。

    结果东北方向的江边突然传来了战马嘶鸣的声音,旌旗雷动,两只蒙古铁骑同时出现在了宋军的东北和西北方向,汇合了那支残兵,超过十二万万的蒙军铁骑朝着宋军反突击而来。

    那只蒙军铁骑佯装战败,将宋军朝东北方向诱导,同时他们占据了高坡以上冲下,利用冲击骑兵的冲击优势一举将宋军击退。

    宋军此次包围蒙军的战斗并没有取得巨大的成功,反而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宋军三支铁骑部队,建制伤亡过半,几乎失去了战斗能力。

    余玠的骑兵部队在向西北方向运动的时候,遭遇了蒙军的一支主力铁骑,损失过半,向着辽东半岛撤退。

    整个三大部地区唯一仅存的宋军还用还是有着霍青云,曹友闻,和赵与芮的10万主力铁骑。

    而蒙军的主力铁骑仍然超过十八万之众,远远强于宋军。

    宋军谋划两年的进攻三大部地区已经可以说是战败告终,因为剩下的士兵就算能够打击到蒙军的有生力量,也无法完成对三大部地区的占领。

    更糟糕的是,赵与芮等人的十万铁骑,无法轻而易举地撤出草原地区,这里有着十数万蒙军的围追堵截。

    各地的宋军都在向着辽东半岛方向撤退。

    如果此战就这么结束的话,宋军的士气一定会大受打击,他们将永远不会忘记在草原上的惨败。

    如此巨大的惨烈失败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威严以及士兵的作战状态。

    为了提振士兵的军心以及士气,赵与芮和霍青云所部并没有选择向辽东半岛撤退,反其道而行之,向着北方蒙哥的主力发起了突击。

    蒙哥此时拥兵五万铁骑,他正高兴的时候却发现了宋军铁骑居然从自己的北方迂回了过来,与自己悍然纠缠在了一起。

    宋军铁骑来的实在是太突然了,而且他们的方向也非常的刁钻他们绕过了江边,逆流而上,从而实现了从某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了突击

    赵与芮的四万铁骑从北方发起突击的同时,东北方向的霍青云也拍马赶到,整整七万铁骑将蒙哥的主力包围在了中间。

    宋军从两个坡度的方向向蒙军铁骑发起了绝命冲锋,他们战力爆棚,因为他们知道在前方的就是蒙古大汗。

    生擒蒙古大汗,这是赵与芮给士兵下达的最高指令。

    谁能生擒蒙古大汗,赏黄金千两,土地万亩。

    拜将封侯,成无上之荣耀,光宗耀祖。

    这几乎成了每个人的奋斗目标,在他们看来,那个浑身华丽打扮英姿飒爽的蒙哥就是他们未来财富的源泉。

    宋军士兵英勇无畏,骑着自己胯下的战马,忽忽生风,手执长槊,从山坡一冲而下。

    宋军的重装突击骑兵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蒙军来不及组织轻骑兵游斗,宋军主力冲击骑兵的进攻时候,中军的主力一冲而下击散了蒙军铁骑的阵型。

    铁甲冲击骑兵,直冲蒙哥的中军,霍青云的部队绕道,将蒙哥的撤退方向彻底拦截。

    双方激战一昼夜,蒙哥最终带领着一万余残兵败将朝着西方向撤退,最终还是让蒙哥突出了重围,但宋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

    草原的作战实际上是宋军战败,宋军损失非常严重。

    二十二万铁骑损失了整整八万有余,而且杀敌数量不多,蒙古的二十五万铁骑损失大约六万余人。

    究其原因还是宋军在骑兵的作战运用上,实在欠妥,他们对于骑兵的战术,从来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大迂回战略,从来没有彻底的实现。

    骑兵的战术还是沿用了步兵的老战术,选择了包围从而进行混战的方法,没有充分的发挥机动性的优点。

    唯有在最后一次交战的时候,赵与芮和霍青云从两个方向包围了蒙哥,才挽回了部分战果,否则宋军要蒙受巨大的战损比。

    但是赵与芮等人并没有失去信心,此战之后,宋军的整体实力有了一个飞速的提升,他们对于草原作战有了更多的把握。

    更何况,还有十万的宋军铁骑在西部方向没有调过来,而且还有八万的铁骑正在训练当中,宋军随时都能补充有生力量。

    虽然损失惨重,但宋军认为他们能够战胜蒙古铁骑,蒙古铁骑在草原上并非无可战胜的存在。

    宋蒙在三大部地区的首战以宋军的失败告终,但这并不是终结,也没有结束。

    端平六年夏季,重整旗鼓的宋军卷土而来。

    八万铁骑全部投入了作战序列。

    宋军原本上次失败后剩余的十四万铁骑,汇合了新训练的八万铁骑以及西部方向的十万铁骑,合计总数又达到了三十二万。

    同样的再次调集了二十二万主力铁骑朝着三大部地区进发,留十万铁骑在长城防线威慑漠北草原的蒙古铁骑。

    宋军上次损失惨重,蒙军损失的也不小,他们也折损了六万铁骑还剩余二十九万铁骑。

    这一次他们无法调动更多的部队,蒙哥决定调集二十万蒙古铁骑前往三大部地区与宋军再度交战。

    双方剑拔弩张,随时准备在三大部的草原重新展开一场实力的争夺。

    上一次的宋军虽然损兵折将,但并没有完全击垮宋军的士气,反而让宋军越战越勇。

    究其根源在于宋军非常注意保护士兵们的战后抚恤工作,每一个家庭都得到了抚恤。

    虽然这并不能告慰已经逝去的灵魂,但这起码让每一个士兵都知道他们的家里有了保障。

    蒙古铁骑的威胁一日不除,整个大宋的百姓就一日在敌人的钢刀威胁之下求生。

    重整旗鼓的宋军铁骑亮出了自己的钢刀,亮出了自己神骏的马匹,重新准备部署作战计划朝着三大部地区挺进。

    这一次七位宋军将领重新召开了最高作战会议,他们充分的研究了当地的局势。

    草原地区虽然非常适合冲击作战,但是,宋军的作战思维不能僵化。

    不执着于一支军团的包围与搏杀。

    上一次大战当中蒙古大军利用的就是宋军企图围歼一支蒙古铁骑的侥幸心理。

    利用了宋军这样的心理,从而将宋军的主力诱导过去,实现了从高坡冲击低坡的冲击优势。

    这一次宋军绝对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赵与芮认为宋军更应该学习游牧的战法,以打击敌方有生力量为主。

    穷寇勿追的道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当他们已经开始逃亡甚至损失惨重的时候,没必要将他们彻底歼灭。

    因为蒙军的作战思路非常的清晰,每一支铁骑部队身后必然存在多支部队的接应。

    一支蒙古铁骑战败了,后面可能会同时扑上来两只甚至三只蒙古主力大军。

    宋军是为了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和对方拼着消耗的,如果拼着消耗那就一起压上。

    但这个代价是宋军也承受不起的,赵与芮并不是让士兵们去白白送上自己的性命,而是想让他们带着胜利的消息回归家乡。

    端平六年七月,剩下的时光并没有让三大部地区感受到太多的炎热,那里地处北方,就算是夏季也没有那么炎热,更何况大宋时期温度并不高,所以那里还是比较清爽。

    宋军在重新绘制当地的地图,并且请了几个有经验的向导以防止宋军的进军出现错误。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在赵与芮的一声令下,所有人都做好了战斗准备,开始朝着三大部地区进军,再次与蒙军一决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