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中华三字经新编 » 004:三看小,七看老。 趁年幼,勤教导。

004:三看小,七看老。 趁年幼,勤教导。

    三看小,七看老。

    趁年幼,勤教导。

    简单释义:

    三岁幼儿的脾气秉性,大概呈现出他整个童年时期的轮廓;

    七岁童年的脾气秉性,几乎已经是他终生不易的秉性了。

    趁孩子正处于幼年这段黄金教育期,要不厌其烦的教育它。

    近义典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陶行知

    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陶行知

    著名榜样:

    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不但对推动中国的近现代做出过阶段性的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十分杰出的父亲。

    梁启超共有九个子女,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梁启超的子女们,脾气秉性各不一样,人生理想也各不相同。

    梁启超很尊重子女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他在陪伴子女的时候,总是能够悉心引导他们,让他们既发挥本身秉性的长处,又能避免坏习性的沾染,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勇敢的实践人生理想。

    在梁启超的的正确培养下,他的子女各个都成了杰出的人才,各个名满天下,他们是:

    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中国科学院院士)

    覆辙之鉴:

    河南有一对儿姓杨的夫妇,生了一个儿子叫做“杨锁”。杨锁一出生,父母就将他当成了一个宝,对他伺候的无微不至,其溺爱程度,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杨锁虽然很早就学会了走路和跑跳,可是他的父母怕他累着,天天不是背着就是抱着,杨锁八岁时,他的父亲每次带他外出,还把他挑在担里坐着。

    他们舍不得杨锁动手,每次发现杨锁做事,立刻就会抢下来,还会数落他一通,久而久之,杨锁就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父母的伺候,并且像指使骡马一样指挥父母为他服务。

    杨锁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病死了。他的母亲承担了所有家务,最终累垮了身体。躺在病床上的母亲看着连吃饭都需要别人的孩子,愁容满面。

    可是,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的杨锁非但不能伺候他的母亲,反而需要母亲伺候,稍不顺心,对母亲就非打即骂。这就是杨锁的父母倾尽所有心血培养出来的儿子,这是错误教育方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杨母在无限悔恨中死去了。

    十八岁的杨锁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亲友们可怜他,把他带到家里。可是,他穿衣服需要别人伺候,吃饭需要人伺候,就连上厕所都需要别人帮忙擦屁股,这是请回家一个活祖宗啊。

    亲戚说他几句,他脆弱的小自尊心还受不了。于是,再换到下一个亲戚家,到了最后,哪个亲戚也受不了他。

    表哥给他找了一个在建筑工地看东西的工作,天天呆着,到时间去吃饭就行,他自己不会吃,表哥就喂他。即便如此,他还是嫌工地太热,不干回家了。

    有个酒店的老板可怜他,让他在酒店当保安,酒店有空调,这下不热了吧,舒服了吧?时间长了,酒店也受不了他这个需要人伺候的“大少爷”了,就把他赶回了家。

    杨锁实在是没脸再去亲戚家蹭饭了,就在家里饿着。好心的亲戚给他烙了一张大饼挂在脖子上。杨锁懒得上厕所,就在屋里挖了一个坑,吃喝拉撒都在屋里解决。

    有一段时间,亲戚因为家里太忙,没顾得上给杨锁送饼。等到去的时候,发现杨锁已经饿死在炕上了。

    我们不要嘲笑杨锁懒,杨锁天生并不懒,是他的父母不遗余力的剥夺他的动手能力,硬生生把他培养到懒癌末期的。

    杨锁的悲剧,是家庭教育的悲剧。

    致家长:

    三岁之前的熏陶,能够奠定孩子童年时期的基本性格。

    三岁到七岁之间的教育,将会奠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基础。

    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所以,我们更应该趁孩子年幼的时候,抓紧时间,悉心引导,将他的秉性向缜密严谨、坚毅果敢、开朗豁达、仁慈包容、孝顺、忠义、诚信、俭朴等正确的方向靠拢。

    婴幼儿是一块肥沃的土壤,一旦发现像荆棘一样的恶习生根发芽了,一定要挫折这些恶习,不给他成长的空间。

    同时用美德的种子替代它,反复用美德的行为熏染它,让美德的种子仿照美德的正确样子成长。

    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不等人,幼儿的每一天都是宝贵的,它每一天都在观察周围的环境,不断的模仿和学习。所以我们要“勤”,要积极的在幼儿面前展现我们的礼貌、宽容、睿智、豁达等等,每一段时间一个主题,积极的,频繁的重复它,反复的加深印象。这就是勤教导的精义了。

    许多啃老族,其实都是父母精心培养出来的杰作。

    小时候,孩子想要自己动手吃饭,由于“怕把衣服弄脏了”、“嫌孩子自己吃太费劲”、“宠溺还宠溺不过来呢,还用得着他自己动手?”等等原因。

    不许孩子动这个,不让孩子干那个。

    孩子心里还想干,又不让他自己动手,怎么办呢?

    孩子只好央求大人来帮忙。

    慢慢的,大人就变成了孩子的手,变成了孩子的脚,变成了他的工具人。

    听说有人会孝顺自己手和脚吗?

    都说家长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导师,可是,孩子的作业都让老师给包办了,老师天天替孩子写作业,孩子听听就能会了?

    刘翔要是不上训练场,天天看教练在训练场上拼命儿跑,那就能成世界冠军?

    被大人包办了一切的孩子,孩子也不会孝顺你,长大了只会埋怨你包办的太多,致使他变成了一个无能的人。

    要尽早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幼儿时期就要鼓励他自己动手解决自己的问题。

    最后,不管什么时候觉悟,都不算太晚。

    就算不幸的错过了儿女这一代,也不要错过孙辈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