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月照燕云 » 八 书山有路少年游(六)

八 书山有路少年游(六)

    学堂院子里桂花飘出淡淡的清香,秋天到了。这天早上,林先生把周璋叫到了书桌前,对周璋说道走着走着:“夫子言‘无诗不可以成文’今天我们正式开始学习诗经。以前所学的都是蒙学,现在开始要真正的学习学问了”。毋庸置疑的是诗经在中华学化史中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学无与伦比的诗词高峰,由此开始。可以说没有诗经就没有唐诗宋词这两座中华文化的最高峰。

    周璋当然知道诗经对他学习的意义,从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读书声从一个七岁的孩童口中发出,却是别有一番韵味。一天清晨,周璋站在桂花树下,看着树叶上晶莹的露珠,背诵着‘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林芝小姑娘轻轻的走了过来,拿出一块茯苓糕,笑眯眯的的看着周璋,用哄小孩的语气对周璋说道:“阿璋小弟弟,姐姐特地从家里带来给你吃的茯苓糕”。周璋没好气的说道:“说吧,想要我为你做什么”。林芝见小伎俩被识破,恼羞成怒说道:“就是带点好吃的给你啦,父亲说茯苓糕可以消暑的,不识好人心,哼”!看见小姑娘发飙,周璋也顾不得现在快到中秋了,那里需要消暑。赶紧接过茯苓糕举手投降道:“好,好,我吃我吃,谢谢姑娘还不行吗”?小姑娘见状,又巧笑倩兮的说道:“我想学诗经,可是父亲和叔叔都不肯教我,一个说太小大一点再学,一个说女孩子不用学那些东西”。听到这里,周璋有点同情小林芝了,这个时代对女性还是有很多无形的束缚的。想到这里说道:“我们一起学吧,把苹儿姐姐一起带上”。于是学堂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早晨背诗的声音中又多了两个清脆悦耳的如百灵鸟般的女声。见此情景,三位先生微笑不语。

    时光荏苒,长河星落又是一年过去了。秋天又到了,八岁的周璋来到这个时空已经两年多了。有了家人、伙伴的他,过去的记忆已经那么遥远,也许就是一场梦,只是他还能记得梦中的内容。这一年他长高了许多,也读了很多的书。大姐上个月生了一个胖胖的儿子。全家人都为这个第三代人的降临,感到十分开心。一家人在一起,图个温饱和生命的延续,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愿望。但是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总有这样那样的悲欢离合。

    大山一家,这一年来过得颇为艰辛。大哥去西北边境赴徭役,已经一年了,人没有回来,也没有其他消息传递回来。儿子们日渐长大,为儿子娶媳妇的压力、和对长子的思念让大山的父母愁白了头,累弯了腰。

    但这些生活的风霜,还没有影响到学堂里的周璋,学堂的日子平静快乐的过着。苹儿姐姐和林芝小姑娘都学了很多的知识,两个小姑娘也愈发清秀起来。两个学堂里的精灵,也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大山陈德,小胖子方明,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成长的岁月里,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周璋和他的伙伴们像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深秋的时候。周璋和方明升到了高一段的班级,算是进入读书人的范畴了。开始正式学习四书五经了。周璋前边学习诗经的时候,先生只让他背诵默写,从来不给他讲解。比起以前只会唱‘在水一方’而言,现在倒是会背几十首的诗了。但也就到此为止了,问问是啥意思、就只能望文生义了。虽不至于说,一个姓何的知州,关了一个斑鸠,一个叫窈窕的少女,喜欢和君子一起踢球,却也比这个好不了多少。倒是林芝和苹儿显示出对诗文的良好天赋,不光背起来又快又好,而且对其中的意思和意境也能体会一二,偶尔还能自圆其说的解释一番。人的学习是有天花板的,人家的天花板就是高,周璋面对此情景经常无奈的想。他在感叹天赋的时候,不知道有更多的人在感叹他的天赋。那些感叹他的同学如果知道他现在的想法,不保证把他揍得生活不能自理。周璋八岁进高段学习四书五经,创造了建校十五年来的最小岁数记录,而且整整小了了两岁。

    周璋走进了方先生的书房,今天是方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节课,只有他一个学生。书房里看着眼前这个少年的方先生,没有流露出喜爱的神情。饱读诗书,走过万水千山、阅人无数的方先生,内心还是很喜欢这个学生的。甚至早已和周先生说过,要收周璋为入室弟子。只是因为周璋现在还小,暂时没有必要和他说这些,以免引起他骄傲自满的情绪。

    方先生名懿字仲德,苏州吴江人。青年时在苏州府学读过书,自承是范文正公的学生,范文正公承不承认不得而知。不过方先生说和范府的二位公子倒是关系不错。方先生性格方正,中进士后,一直在南方为官,官至泉州通判。后受到庆历新政失败的影响,辞官回乡。至此有十年了。方先生返乡后,造福乡里,居家办学教书七八年。三年前,范文正公辞世,方先生伤心良久。决定出来走走,散散心。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深受范文正公影响的方先生,为这个表面繁花似锦,内则忧患深重的国家深深的担忧。位卑未敢忘忧国,方先生经常苦苦的思索,君明臣贤,群星闪耀的庆历众人,无论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文彦博都是一代英杰,可是庆历新政为什么如此的不堪一击。买几张破纸头,,就毁了一场伟大的变革,说起来多么可笑,可是就是那么真实的发生在人们的眼前。方先生没有答案,于是潜心教书育人,希望有后来的仁人志士找出答案和出路。

    两年多来,周璋虽然没有得到方先生的亲自教诲。却也在朝夕相处中听了很多方先生的言论和经历,对方先生还是满怀敬意的。现在能得到方先生的亲自教导,心里还是很激动和开心的。先不谈先生的学问如何,在这个信息闭塞的时代,方先生的阅历和见识就是宝贵的财富。这些对周璋以后的道路将起到极大的指引作用。既然难得的碰到如此好的先生,周璋当然懂的如何珍惜这个机会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本记录了夫子和其弟子言行的文集,集中体现了夫子的政治,道德伦理,审美,名利等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先生开宗明义道,说完停顿了一会,似乎觉得这些话对周璋说的有点太早了。过了一会方先生继续说道:“这二年我一直在观察你,你的悟性不差,记忆力很好。所以我会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先大致让你弄懂意思,然后再背诵默写,熟读深思慢慢体会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意义,深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微言大义”。周璋认真的点点头,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他以前学过的论语,再多就没认真学过了。方先生继续说道:“夫子和后世的哲人、以仁为核心建立道德标准、以礼为核心建立社会规范、以中庸为核心建立处理事物的方法。这三点就是儒学的基石和基础原则”。这一番话让周璋听得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老祖宗们留下的东西被批判的太多了,众观世界能让文明传承千年绵延不绝的惟有中华。看来还有很多的精髓值得后人好好的学习和继承发扬的,周璋默默的想着,要一改以前只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读书了。

    以前总有一些来自后世,懂的更多的优越感。今天听了方先生的这些话,不由对祖先的智慧佩服不已,仁,礼,不就是道德和法律吗!?中庸不就是政治吗?在不断的调和中寻找平衡,不就是制衡吗?周璋这样理解着,什么普世价值都是我们老祖宗完剩下的了,呵呵,可惜了。方先生见周璋听得津津有味,不住的连连点头。也不知他有没有听懂,嗯,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端正。方先生顿时觉得老怀甚慰,饮了一口香茗很是神清气爽。

    看着恭恭敬敬的学生,方先生有接着说道:“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弄清了目的,才不会走上歧,路虽远,行之必达。修身,以仁爱为核心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齐家、以礼为准则制定合理的规范兴旺家族和你的团队。治国平天下以中庸为核心建立公正理性协商的机构处理天下的事务,使得天下昌盛,国家富强。这是我们读书人的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如何做到,圣人们寻找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在学习中寻找,在寻找中学习,是我辈读书人的终极使命。方先生说完陷入了久久的沉思,良久让周璋走出了书房。

    出得门来,看见林芝和周苹正好奇的望着自己,周璋嬉笑着对她们说道:“没什么事情,方先生在和我说一些读书”。二人闻言,也就没兴趣再追问下去了。于是,围着周璋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一年多的学习,蒙学已经被两个天资聪颖的小姑娘拿下。现在她们两也想跟方先生学习,小机灵的林芝就拉着周苹来探探情况。周璋也很喜欢精灵聪明、善良美丽的林芝一起玩,更何况还有自己的姐姐。同时也分散一下来自方先生的压力,几个人一起学习可以避免先生老盯着自己一个人。想到这些好处就给两个小姑娘支招道:“方先生性情高雅、喜欢人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是他的心愿,你们想办法打动他,才情智慧都可以”。停一下又说道:“当然,美食也是可以打动先生的方法之一,而且是重要的方法”。说完,怪笑一声,背着手踱着小方步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