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月照燕云 » 四十一 四明微雨燕双飞 (三)

四十一 四明微雨燕双飞 (三)

    东南名邑,文献名邦————余姚,这个地处华夏东南,北望浩荡钱塘江,南枕锦绣四明山,姚江逶迤穿城而过。东临海滨之城明州,西靠越国古都绍兴。山水相依,文化昌盛,是一个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地方。秦,建余姚县,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筑城,历经沧桑变幻到此,已经八百多年了。

    周璋带着一行人来带了余姚县衙前,静静的姚江在面前缓缓的流淌着,后世被誉为‘千年遥吞沧海月,万里独砥大江流’的浙东第一桥通济桥,此时还只是二十年前修建的一个长长的木桥,叫着德惠桥。没有鳞次节比的高楼,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流,龙泉山孤独的看着脚下的姚江,山上没有阳明书院,没有王阳明,也没有繁华的阳明路。历史在这个时空多了一个人,后面还会有你们吗?周璋在姚江边龙泉山下长叹一声,收拾情怀,走向了余姚县衙。

    早有县尉,主簿带领一干衙役在县衙门口等候,昨天越州衙门通知越州观察推官知余姚县周璋今日会到县赴任。周璋又特意通知县衙各位,各安其事无需出城迎接,自己会在酉时到达。请各位在县衙安心等候,与各位同事自会准时见面。

    县尉是一个中年清秀的男子,见到周璋走来,赶紧快步向前,躬身作揖道,‘余姚县尉常州陆炳之见过大人,大人一路辛苦了’周璋连忙还礼,口称无碍一路顺利,谢陆大人记挂。两人一边说着没有营养的话,陆县尉一边介绍众人见过周璋,主簿绍兴余景云。一一介绍过来,周璋客气的答应着,确实也记不清如此多的名字,只有留待日后一一对照了。众人簇拥着周璋走进县衙,大堂,二堂一路走来,一直走到后衙,众人止步。请周璋到居住的地方沐浴更衣后再出来参加接风宴席。林芝一干家眷护卫已经早有人从后门领入县衙后院,正在安顿行礼。

    小院依山傍水很是清幽,总体环境很想当年在都梁县城租赁的小院,只是比那小院要高级了很多,也大了很多。外边远处看到的四明山也非都梁的丘陵可比,要高大清幽很多,却少了许多柔和,当然风格各异,周璋心里倒也很难说出优劣。洗漱完毕,换好衣服,一个翩翩佳公子走了出来,以县尉陆大人为首的众人自然夸不绝口,周璋一一笑纳,心里不免有些小小得意。

    映波楼,姚江边上枕山面水的酒楼,众人簇拥着周璋走进了酒楼,整个古色古香的二楼都被包了下来,当地的还乡官员,士绅名流全部到场迎接知县大人的到来。十张桌子以此排开,大厅里显得热闹非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其余各桌的名流士绅们依次来主桌向知县和其他各位大人敬酒。县尉陆大人也一一做了介绍。周璋勉强记住了五六人,其中余姚五大家族的家主让周璋起了极大的兴趣。

    孙,王,陆,姚,虞,五家的家主。余姚士绅中的头面人物,都是诗书传家源远流长的家族,家中子弟不乏在外为官的。众位乡绅对状元知县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知识渊博,谈吐风趣,更关键的是年纪轻轻,却端得有一番远见卓识,仿佛世界就在眼前,远方的大食,天竺,大秦的事情都能娓娓道来。余姚久居沿海之地,贸易兴盛。各家难免都有商贾之事,原想状元知县,恐年轻气盛,书生之气太浓,会轻视商家,鄙视言利之徒。谁知,令众人不可思议的是知县对商业不但没有歧视,还大谈特谈商业对社会进步的好处,对商业的精通像是一个经年的老掌柜。几家士绅顷刻之间觉得亲近了很多。

    初次相见,眉来眼去一番,虽你情我愿大有相见恨晚的架势。但终究要讲点矜持的,众人和知县大人相约以后详谈,一一道别。县尉陆大人,主簿余大人知道周璋今天刚到,旅途劳累,没再多说,各道晚安,回去休息。

    周璋回到屋里,劳累的林芝已经休息了。周璋没有惊动林芝,悄悄的走了出来,站在院子里的一颗高大的桂花树下。没有桂花的清香,只有绿色的树叶,却也透着一股清新的气息。没有色彩绚丽的灯光,只有极其明亮璀璨的星空展现在周璋的眼前。猎户星座高悬在南部天空,三星高照的吉祥,掩映在漫天星辉的静穆中。远处的四明山在星空下,矗立无语的不知多少岁月了。周璋望着眼前的龙泉山,山还是那个山,一如上个时空在星空下经常凝视的山。时空遥远,可周璋却清楚的记住那些岁月里的点滴往事。仰望星空,周璋轻轻的问道,那茭湖古道边大石头间隙下的竹笋,是否已经冲破险阻,长成傲视天空的翠竹。

    三十一四明微雨燕双飞(四)

    翌日,周璋早早的起来。住在隔壁的陆炳之,余景云已经在等候周璋,自有一番固定的上任仪式,一番流程走下来,最后在县衙大堂坐定的周璋,在才算正式成为余姚县正印知县,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嗯哼,还没有七品呢,是正八品——————。

    周璋看着两边的衙役,高声宣讲了没有营养的上报君恩,下报黎庶,同时希望在座的各位各安其位,恪尽职守,做到上下一心,为伟大的大宋崛起而努力工作。在一片团结友好的气氛中,在大家热烈的欢呼声中,周璋结束了第一次的就职演说。

    周璋让大家散去,各自去忙自己的事情。然后和县尉主簿一起回到了知县的签押房,也就是县长办公室。自有左右奉上香茗,著名的四明云雾茶。这个左右暂时由周青兼着,一个威武的大汉给两位文弱书生上茶,倒让二位吃了一惊,状元果然与众不同啊。

    坐定以后,周璋开口对说道:“余大人,你身为主簿主管一应民政事宜,你先介绍一下余姚当前的情况”。这是余主簿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具体情况自然了如执掌,轻声答道:“大人,我县现在共有二万八千九十六户,四万三千六百五十二丁,十一万五千六百七十九口”。余景云娓娓道来,又接着说:“余姚南部多为山区,北部临海受到潮水的影响很重,故土地多在县城周边,以水稻为主。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盛,农户养桑蚕者不少。同时也因地少人多,故出海经商的人颇多,北部海滨又盐场。所以商业和盐业的税收构成了县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余主簿说了一长串,喝了口水。又继续介绍道:“因为有商税和盐税的支撑,所以本县的农税,相对轻松一些。农家比其北方自是富足不少,也算东南一富庶之县了”。

    周璋听得余主簿如此介绍,心里与自己所了解的对比一下,也大致符合。后面,陆县尉又介绍了县里乡勇,治安一系列的情况,着重介绍了因为盐场的原因,县里又专门的一支保卫力量协助两浙转运使护卫盐场。周璋一一记在心里,又询问了出海的情况,得知临海镇有一个县里的造船厂,顿时有了大大的兴趣。决定尽快去实地看看。

    周璋等两位说完以后,笑着对二人说道:“陛下特例让我实任一方长官,实在是希望我尽快的历练成长,所以希望二位不吝教诲。本人定当潜心和二位大人学习。一起把余姚管理建设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二人连声称道不敢。周璋接着道,“因此,未来的日子里县里的具体事务二位还按原先照常办理,其他人也各安其位。后面我主要以考察和学习为主”。说着给二位拱了拱手道“就有劳二位了”。遇到如此谦虚的长官,二人自然是开心不已,原先很担心心高气傲的状元郎,毫无经验的瞎折腾,最后弄得一地鸡毛无法收拾。现在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自然是没口答应,连连请大人放心。周璋安抚好县尉和主簿二位后,至此开始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每日日上三竿后领着几个护卫游山玩水,探幽访胜不亦乐乎。

    悠悠乎过去了五个多月,阖县上下也接受这位喜欢游山玩水,为人亲和,没有丝毫官威的大人。这位知县大人经常带着草帽和几位护卫出现在山间水畔,时而在溪边一边垂钓,一边和边上的别的垂钓者谈天说地。时而到海边观潮,和出海的渔民聊聊出海的收获。时而出现在田间的小路上,和耕者聊聊今年的收成。碰到了乡间的儿童还不时的变出一些糖果吃物。以至于整个县里的父老乡亲都亲切的称呼周璋为小周知县。小周知县也乐呵呵的接受了这个称乎。

    众人不知道的是,知县大人已经先后三次召集了五家为首的乡绅。汇聚在县衙,为余姚的建设献言建策。对余姚当前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众人更不知道的是周青带着从苏州过来的一个六人小组,由周璋的县学学长师兄杨晋带队,在城北的胜归山附近敲敲打打的搞了一个多月,期间不断的有快马往返与余姚和苏州之间。昨天,杨晋扛着一个袋子幸福兴奋的来到了县衙后院周璋的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