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月照燕云 » 四十 二 四明微雨燕双飞 (四)

四十 二 四明微雨燕双飞 (四)

    看着杨晋的神情周璋知道有高兴的事了,迎上去道:“师兄,这些天辛苦了,赶紧坐下歇歇”。吩咐左右奉茶,却是林芝端着茶杯出来了,他乡遇到熟人,也是很亲切的。杨晋也不客气,接过茶杯一饮而尽。一个月的野外生活把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变成了不拘小节到的背包客了。杨晋喝完茶,平息了心情对周璋说道:“按照你的吩咐,我们用胜归山的石灰石和粘土,按照比列拌匀。然后快马拿到苏州明德学院实验室的高温炉子里煅烧,得到了十几袋的粉末。又快马送了一袋过来,不知师弟如此看重,还一再强调不可遇水,究竟此物有何用处?师兄我可是好奇极了。”周璋呵呵一笑,‘天机不可泄露,师兄待会自然知道,早先不告诉师兄是为免泄露机密’。

    周璋和杨晋以出门向山边的小溪走去,还让周青扛着袋子和三个护卫带着铁锹跟在后面。县衙里小溪很近,,一刻钟的时间来到溪边,流水冲击的缘故,溪边的河沙很多。还有很多小石子。周璋让护卫们取了一些河沙和石子。堆在河边一大块一丈见方平整的石头上,石子四面围起中间空出,然后把袋子里一半的粉末倒在中间到的空里。然后不断的加水搅拌,直到小石子,河沙,粉末充分的混合后。周璋令几个护卫把这堆混合物,运到他住的院子里。又让护卫把这堆混合物平摊在院子的一角,再把剩下的粉末用水搅拌后均匀的抹在混合物上面,让护卫们细心的抹平,这才下令用草盖起,并让护卫早中晚各浇水一次。把边上的杨晋和护卫们看傻了。大人让浇水,可里面没有种子啊,里面要是能长出花来,那可就神奇了。周璋不理众人,面带神秘的微笑,在夕阳下是那么的灿烂。

    一切如故,周璋好像忘了这个事情。只是在下午回来的时候用手指为笔,东倒西歪的写下了‘大宋余姚知县周璋到此一游,熙宁元年夏七月初七’.引得边上的林芝大笑不已,周璋并不罢休又让林芝和杨晋照样谢了一句.待二人写完,洋洋得意的说,这是千古荣耀的事情.结果被二人嗤之以鼻,被严重鄙视了一下.

    周璋没再过问此事,带着杨晋去城西南十五里的地方去考察地形去了,此地群山环绕,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山间平坦的山谷。向北有个缺口和县城连通.山谷中有茂竹修林,一条溪水把山谷分为南北两部分,流到了东边山脚下的一个颇大湖泊,水质清冽,在这个没有污染的时代,蓝天白云青山相映下,整个湖水仿佛仙境.湖边有依山而建的几十户人家.

    ‘一路花语一野春,十里晴岚五里村.

    千年古木百年客,万重风光一四明.

    看着这个后世叫冯村的村落,周璋想起了那个时空里来徒步时候,为了看到的满眼春光而写得诗.

    望着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竹林以及脚下的溪水,周璋对杨晋说。我想在这里建一个研究所,前期的人员要从苏州调过来,要求物理科目比较好的,同时我已经岳毅从明德车坊里抽调一些技术好的人员配合这里的工作,希望一个月后能完成基础建设。

    杨晋看着青山绿水,怎么也没法想象一个月后能出现完成的研究所的建筑。不过他对周璋还是相信的,一贯的奇迹不断甚至让他有点迷信周璋了。于是,他也没有做过多的争论,时间到了结果自然知道了。中午,在当地里正的热情邀请下,品尝了又香又嫩的烤笋,鲜嫩美味的山鸡,野兔,饮了些山果酿制的酒,别有一番滋味的农家乐,吃得周璋特别的开心。

    中午,小憩片刻后又在山谷里仔细考察了地利环境,确认了研究所的具体方位,周璋又让人做了简单的测量,又画了草图。准备回县城后安排人员来施工。太阳有点西斜时,周璋等人告别里长乡亲,和众人挥手告别,在夕阳的余晖中返回了住处。

    走进院子后,周璋吩咐周青去找一个锤子来,然后和杨晋一起走到那片混合物边上,杨晋看着三个不同的人些的到此一游,不禁莞尔。此时周青也拿着锤子走了过来,周璋指铺着混合物的地面,对周青道:“拿出你吃奶的力气,砸下去”。周青是看着他们仨在这上面写字的,知道这玩意比豆腐硬不了多少,于是漫不经心的用锤子砸了下去。嗯哼,嘭的一声,把锤子弹了起来,把周青下了一跳。这边杨晋已经看出不平常,夺过周青的锤子,用力的砸了一下。这下有点成绩了,地面上泛起了一个白点。

    杨晋长大了嘴,他是明白沙子,小石子,粉末,搅合搅合变成一堆,洒水三天然后-----然后变成了一块坚硬的石头,这是个多么巨大的成就,多么伟大的发现,还有就是无与伦比的巨大的商机,杨晋傻笑着,建学院,研究所,补助贫困学生等等等等的白花花的银子都有了。望着流着口水的杨晋,周青幽幽的想着,我尝过了不好吃啊,杨先生咋就流口水了呢?周璋自然知道杨晋的想法,呵呵一笑,‘师兄,不要发呆了,赶紧行动。我要在半个月内能建成烧这玩意的炉窑,另外我已经安排人从湖州长兴运煤过来了。你可得抓紧哟’。杨晋闻言。这才仿佛从梦中醒来一样,大声吼道,保证完成。晚饭也不吃召集手下去规划建窑的事宜去了。

    八月十八,秋高气爽。周璋和五为家主站在龙泉山之巅,俯视姚江在脚下流淌,诸位士绅名流倒也很是喜欢这位知县小大人。不折腾的大人就是好大人啊。吃着软香甜而不腻的大糕,喝着清冽的四明山香茗,和知县大人聊聊生活,谈谈理想。展望一下余姚美好的未来。共同商业吹捧一下对方,对余姚美好承担的无比重要的作用。

    晚霞映红了姚江,周璋和五位家主走下了龙泉山,来到了德惠桥桥头。周青站在一块湿漉漉的石碑面前,恭请知县和诸位乡绅来到碑前。周青对周璋说道‘大人,都已经准备好了’。周璋笑着走了过去,接过周青递过来的毛笔,在光滑的石碑上写下‘一曲蕙兰飞彩鹢

    双城烟雨卧长虹’十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众人大声较好,有说字好的,有说文妙的。退后一步仔细欣赏。边上有石匠过来,准备照样雕刻,众人司空见惯也不惊奇。但是等石匠一动手马上就感觉不同了,这可是石碑啊!!!怎么像刻在豆腐上一样,盏茶功夫石匠刻好。众人不明就里,却也大声叫好,无关紧要的喝彩总是那么无关紧要。让人用红布盖上,不再理会此事。邀请众人到酒楼用晚餐,宾主尽欢。周璋又相约众人三天后,到县衙相聚,有重要的事情与大家相商。众人洒然一笑,答应下来。

    回到家里的周璋,发现杨晋还在客厅等候,见到周璋回来点头致意,一个多月的疲劳让他懒得起身了。经过杨晋和他的一帮学生的辛苦努力,充分的发挥出监工的威力,在加上银弹的攻势。毕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在十天前完成了窑炉的建设,后面点火烧制,总算在三天前拿出了拿灰灰的粉末。杨晋还假假的请周璋帮这玩意去个名字,周璋也丝毫没有客气的意思,直接取名‘水泥’,还坚决拒绝了林芝,杨晋取得另外几个文雅的名字。振振有词的说道:“此物加了水,就变成了泥,只能叫水泥”。林芝二人无语,周璋好像忘了所有粉末状的东西加完水都会变成泥样的东西。最终还是尊重原创的署名权,林芝和杨晋在一致不同意的情况下,笑着把这个新生实物定名‘水泥’。

    不管名字叫啥,水泥确实好用。在周璋的遥控理论指导下,杨晋学会了以毛竹片编织经纬,浇筑成模型的预制技术、学会了现浇立柱的技术。在足够的人手,二十几个护卫呢,都不用工钱的那种。足够的资金支持下,研究所的基础建设愣是没超一个月期限过几天就完成了。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现在二人在客厅里,相视一笑都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在这个各种利益已经完成分配的时代,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你想改变,都是千难万难的。逆流而上的英雄,不管成功与否,个人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商鞅,吴起。还有原来时空中的王安石,张居正,戊戌六君子。周璋无意做这个时代的逆行者,滑落深渊的未来又让这个先知者,无法在良心上坐视不管,何况来了总有来了的意义吧。

    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十几年,让他看到了改革最好的契机。兼并,土地大量的兼并,商业高度的发达,向前走就是工业化吸收了没有土地的民众,变成产业工人,华夏将一往无前的领先世界。向后走就是流民,李自成,张献忠,那个世界末日的场景,那个时空的历史,一千年后还在苦苦追赶。水早就到了,就差一条渠了。周璋准备做这个修渠的人,现在修渠的材料也有了------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