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月照燕云 » 五十二 姚江风雨浪淘沙(五)

五十二 姚江风雨浪淘沙(五)

    年终大会的高潮部分都是发钱的那一刻,副董事长余大人宣布了开发司一年多来取得重大功绩的集体和个人。在这个建设家乡的工作中涌现出极多的爱岗敬业善良勇敢的事迹。善良勇敢的黎民百姓只要有好的引导,你给他们一颗种子,他们就能回报你一片树林,一片草原,周璋深深的感触到百姓的善良和伟大。

    余姚县衙的终结会,照例在二十九召开。全体人员经过一年的奋斗那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周璋把这个光荣的机会让给了县尉陆大人,回顾今年取得的重要成绩和工作中的不足。县尉的主要职责决定了陆炳之大人很少能在经济方面出风头,虽因为涵养的关系平时并没有表现出来,但看着余主簿在开发司分光无限难免有些酸酸的。不会平衡手下的主官绝不是好主官,良性的竞争可以。但是嫉妒,甚至暗里下绊子那就不能接受了。所以周璋成立了余姚建设委员会,负责审批,监督和验收,整个境内的工程。并且任命县尉陆大人担任委员会主任,让陆大人的心情一下子就变成了晴空万里。

    所以由委员会主任汇报建设成果,也就理所当然了。陆大人宦海沉浮多年,自然知道周璋的好意,心里默默的感激记下了这个情分。陆大人清楚的记得一年半前拿到那个计划时的惊讶,无论如何当时都觉得这觉得时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可能完成的事情,除非神仙帮忙。结果神仙没来帮忙,现在自己却拿着报告,宣布所有的建设项目提前了三年完成了。其实周璋大大的低估了百姓对建设家园的热情,多年来冬闲时修塘筑坝已成农民惯例,他们都觉得这个就是义务了。突然说干这个事情还给钱,心里一下激动起来了。这个事情不去干和少去干都是吃亏的事情啊,好汉不吃眼前亏,于是干活三位热情空前高涨,规划五年的事情一年多就完成了。

    更加神奇的是陆县尉和余主簿想不到的是,如此大如此多的工程,按照要求的情况一定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了。结果年终数据汇总过来,二人真的傻了。税收从去年的三百六十万两增加到六百八十多万两,多收税一点都不稀奇,收刮百姓竭泽而渔就可以做到。问题的神奇就在于整个民间都是一片丰衣足食的情景,猪羊的消耗量翻了三倍,开发司农场养的猪羊供不应求了。而且,据不完全统计人口境内增加了近两万人,知县大人真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啊。县尉和主簿二位大人严重感到被智商碾压了,打不过就加入呗,嗯哼,本来就是一伙的,哪里来打不过,哪里来加入这些事啊,二人暗暗下定决心。

    余姚在一片勃勃生机,万众欢欣的气氛中度过了熙宁二年。

    二月春风似剪刀,姚江变得柳树由吐出了嫩黄的新芽。周璋又度过了一个愉快幸福的春天。这是到余姚的第三个年头了,虽然辛苦但看着日新月异的余姚确实很快乐。还有更加快乐的事情,让站在江边看着天空中飞舞到的燕子的周璋,禁不住吹起了欢乐的口哨。

    时间回到二十多天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元宵节,在一轮清月的照映下,姚江显得格外的迷人,穿梭在江面上的小船,还有船上各式各样的花灯,桨声灯影里的吴侬软语,一切那么温柔似水。

    周璋和林芝相偎在窗前,静静的看着这幕画面没有说话,也许都不忍用声音去破坏这种宁静吧。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房间里的烛花跳了跳,惊醒了沉醉的二人。烛光映红了林芝吹弹欲破温润似玉的脸,周璋亲了亲林芝,拥着她走到窗前,正要做些花好月圆的事情。林芝轻轻的说:“我可能有了”。声音很柔很轻,周璋仿佛听到了世界上最美的仙乐,那个有些孤独的灵魂,在这一瞬间有了血脉相连的根。

    周璋写信告诉了双方父母,四位老人自然是异常高兴。他们成亲已经快三年了,一直没有生育,急的四位老人头发又多白了不少,现在得知喜讯真是太高兴了。于是啰啰嗦嗦的一大堆教育周璋的话随信寄到,特别强调岳母大人即将赴姚,伺候林芝坐月子。虽然还有大半年,但几位老人已经迫不及待了。正在春风中看燕子的周璋,接到了师父越州知州濂溪先生的召集命令,赴绍兴议事,周璋只好收拾情怀,第二天一早带着几名护卫乘船去绍兴府衙见师父去。

    周璋在府衙二堂里见到了师父,同时还有上虞,新昌,嵊州,萧山,山阴,绍兴等几个越州下属的知县。濂溪先生见诸位知县都已到齐说道:“诸位,熙宁二年九月朝廷颁布实施‘青苗法’,法令条例就在诸位的手边,青苗法旨在利民,缓解百姓深受高利贷之苦。同时利用常平仓国库钱粮之流动,收获适当利益,以增加国库收入,已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周敦颐先生有停顿一下接着说道“现在正是青黄不接之时,诸位都是一方亲民官,当以民生为重,尽快把这个惠民的法令推广下去,救民众之急”。众知县大声应是,各自散去。

    濂溪先生没有让周璋马上离去,二人来到了知州签押房。各自坐定后先生问道:“文玿你对此法令又和看法,好像和你们成立的银行有点相似,应该是英雄所见略同吧”。先生笑着问道。周璋沉默了好一会说道:“王安石公制定法令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不管本意如何这都无法阻止‘青苗法’成为一部害国害民的恶法”。周敦颐大吃一惊,他压根就没想到周璋会如此评价此法。两年来周璋一直在不断的推出新的措施,开发司,银行,新花样不断。他以为周璋会是坚决的变法派,会坚定的支持新法,全没想到会是这样的情况。

    不过老先生修养通天,已经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声色。于是还是面不改色的问道:“文玿,请仔细说说缘何如此”。周璋沉思了一下,说道:“三个原因,一,法令再好,要有合适的人去执行。现今执行法令的人还是这些油滑小吏,这些人有很多就是现在高利贷的受益者,让这些人去执行只会是如下结果,一种是阳奉阴违,找各种理由推诿不办,使得新法名存实亡,这不是最坏的结果。另一种是上司催促急了,为了完成任务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强行摊牌,为了以后回收风险小,他们一定会放贷给有钱的人家,结果真正需要的得不到贷款,不需要的被强制摊派。二,法令没有考虑到地区的差异,常平仓丰裕的州县必是富庶的州县,反而不需要太多的借贷。反之,常平仓匮乏的州县必是贫乏的州县,需要太多的借贷,常平仓却没有钱财可借。这种损不足而补有余的法令必不可长久实施,对黎民百姓有百害而无一利。三,如何保证合理的收回借贷,官府是强力机构并不会和民众平等协商,一旦发生到期不还,或者无力归还时必将述之于强力,再有恶吏劣绅互相勾结,必将造成大批的百姓倾家荡产。所以此法一旦推广,后患无穷,与当初的期望会判如云泥”。

    周敦颐听罢沉吟良久,开口问道:“哪你们成立银行不是也是这个目的吗?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周璋马上说道:“借贷是一个商业行为,商业行为的原则是交易的双方必须是平等的,都有交易和不交易的权力,现在高利贷的双方因为不平等太多,借方处于太强势的地步,官府要做的是拉平双方的差距,制定监管规则取消借贷方不合理的高额收益,而不是亲自下场作为借方,进一步拉大双方话语权的差距,余姚成立银行后县衙虽有股份在内,却从不参与其中的经营,以免造成在监控中失去公平。尽管在实际操作中还会有人情世故这些事,但在制度上必须避免这种情况。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银行的性质决定了一定是嫌穷爱富的本性,这个我们在想一些办法来解决”。

    “想到办法了吗”?周敦颐紧接着问道:“想到了,正准备试行。县衙准备成立一个经济委员会,下沉到每个乡村,在每个乡村设一,二名委员,负责收集农户信息,做简单的需求调查。然后根据农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由经济委员会审核后向银行提供担保,银行将以普通利息的一半发放最多不超过五两的农业贷款,利息应该是青苗法规定的五分之一,去年春荒时在最贫困的山区做过试验,尽管有些委员有受人请托,情况会有些不实,但最需要的人基本还是都覆盖到了,效果不错很得百姓的支持,今年准备在全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