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从保卫村庄开始 » 第三十三章:种植计划

第三十三章:种植计划

    计划商量好了,就去一项一项的去做了。

    王泽先要确定这批玉蜀黍有多少适合作为种子,作为种子从外观上看要籽粒饱满、无霉变、无烂粒、色泽鲜艳,籽粒闻起来没有霉味、酒味。

    这批玉蜀黍质量还不错,大部分都能作为种子,只有少量籽粒破损、干瘪,无法选做种子。

    经过挑选,最后还是有差不多两百斤玉蜀黍符合要求,成为了种子,这些种子要好好保存,这可是王泽计划中重要的一环。

    小冰河时期,能大量增收的农作物才是最重要的,虽然玉蜀黍是粗粮,但吃饱才是最重要的,能吃饱饭了再考虑吃好。

    现在就是要准备一些土地作为粮种区了,用来种植玉蜀黍。

    玉蜀黍是在旱地上面进行种植的,植株之间行距约一点五尺(48厘米),株距九寸(29厘米)。

    这个时代的玉蜀黍没有经过选种、培育,植株相对较小,植株之间的行距与间距也相对较小的,真正种植时候可能行距一尺三左右,株距八寸就完全够了。

    但这次是培育粮种,行距与株距相对大上一点点,保证充足的光照、雨水还有土壤的营养等。

    按照这个种植密度一亩成块的地能种植四千八百株左右,但这是山区,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形状还不标准,可能要多消耗一点种子。

    这批玉蜀黍颗粒相对小一些,每斤能有三千五百粒左右,(后世统计一斤玉米有1000~2780粒,明代没有经过无数代选种、培育,颗粒较小,还有明代的一斤有596.8克。)

    还要考虑发芽率,考虑幼苗的成活率,预计发芽率为八成,需要要一百一十亩地左右,但还有幼苗成活的问题,一百亩地就够了。

    这些土地不用太好,作为粮种区域,还是要选相对肥沃一点的土地,而且光照必须要充足。

    最后地点选在了离保卫队基地不远的地方,这儿的土地是在半山腰上,阶梯向下分布,旁边有一条小溪从山上流下来。

    这条小溪的水流大小要看天,夏天很小,但只要一旱,基本上就会断流。

    但这个地方光照充足,用来种植耐旱的玉蜀黍是没问题的,保卫队隔得近,可以照看一二。

    这的土地不是水田不能种植水稻,荞麦不耐旱,是一种喜湿作物,因这些年来干旱,不能保证土地得水分,这儿的地里种不出多少粮食。

    其实这个时代也有耐旱的农作物,就是粟:俗称小米,中国古称“稷”,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

    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

    但其产量不高,口感也一般,而其主要产地也是在北方。

    还有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水稻、麦子等作物,口感更好、产量更大,已经取代了小米的地位,种植小米的地方很少了。

    只有再干旱少雨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进行种植,南方几乎见不到它的踪影了。

    所以这片地大多是荒着的,只有靠近山脚小部分有人在种植,但也不是精耕细作,随便的撒点种子,想着多少有点收成。

    有人种着的土地,村长去调节。

    荒地王王泽就直接拿来用了,村里的地大家都支持,也好商量。

    要不是村里的地,王泽拿来种,看看有谁敢来收地租。

    但这些土地要先全部犁一遍,保卫队出钱,请村里的人帮忙翻地。

    玉蜀黍的种植时间是根据所在的地区定的,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种植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种植时间也有春天种植与秋天种植两种,但一般都是春天种植。

    黔县地处长江以南不远处,海拔较高,在四月前后种植,但今年润正月,时间要提前一点。

    现在时间刚进入三月,时间上刚刚好,先把地翻了晒一晒。

    地的事情有村里帮看着,王泽继续忙保卫队的事情了。

    目前保卫队的事情蛮多的,另外两个村子要加入保卫队的人员也来了。

    现在不用事事都要王泽亲手去做了,很多事情直接安排下去,保卫队其他人员进行执行。就比如说这次新到人员的基础训练,就由二队作为教官进行训练了。

    人多起来了,就需要规矩了,王泽打算给保卫队制定一个规定,也可以说是军规,毕竟保卫队是一个暴力组织。

    在这方面王泽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在记忆中有一只从无到有,打遍蓝星无敌手的军队,王泽想着跟着他们走就完事了。

    而这支队伍在建立初期就有着一个规矩。

    就是传说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定,比如说不许赌博,不许嫖娼......等规定。

    这都是一些很实在、朴素的规定,或许其中有些规定在这个时代看来有些超前,但王泽相信大伙能做到的。

    大山比较封闭,隔绝了内外的交流,但也让山里的村民们十分质朴。

    而这些淳朴的村民们相当于一张白纸,现在王泽给他们打上什么样的印记,将来他们就会朝哪方面发展。

    王泽把这些规矩记录写下来,贴在基地里面,让大家随时都能看到,还用纸抄录了许多份,让每一个队员都要学习并牢记。

    这就是保卫队最基本的‘军法’了,王泽很重视保卫队的思想教育。

    ......

    还有一件事情就需要王泽去办,现在保卫队该有一个统一的服装了。

    这个时代人们穿的衣服啊,基本上都是自己家里缝制的,有的家庭布都是自己织的呢。

    男耕女织,是华夏很久以来的传统,所以很多女性从小就会织布,村里也很多人都会织。

    现在保卫队成员穿的衣服,就比较五花八门,有穿自己的,也有穿当初发的衣服,当初保卫队发过一次衣裳。

    但那次发的是冬天的袄子,而且比较简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样式。

    现在天气转暖了,还有新成员的加入,需要一批新的服装了,还有之前队员的被子都是家里自带的,现在打算每个队员都发上一套。

    没有成品衣服,布料倒是可以买得到,但自己织成本更低。上次就买了一批棉花回来,现在还在仓库里面堆着呢。

    打算这次样式统一的衣裳,村里自己组织人选进行缝制,当然这次不是免费的了,棉花是现成的,出点加工费就可以了。

    这事情王泽办不到,则又去找老村长帮忙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