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东炎帝国 » 第四十七章 谈论治水

第四十七章 谈论治水

    根水城府邸,平时东炎羽和东炎烨来根水城都是在这座府邸休息。这里十分僻静,外面下着小雨,加上湿热的气温,还颇有点江南水乡的味道。下人端上一壶茶,东炎羽给郑水伯倒上。

    “不敢不敢!怎能让八王子为我倒茶!”郑水伯还是个很讲究身份的人,虽然东炎羽在朝中没有官职,但他是王子,他背后是炎帝,身份很尊贵。

    “来者是客,郑大人不必介意。”说话的间隙,东炎羽就把茶给倒上了,“郑大人为何对水车如此感兴趣?”

    “多谢八王子。说到这水车,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惊呆了,简直是巧夺天工!”

    东炎羽一笑,说:“确实是巧夺天工。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也惊呆了!”

    郑水伯听到这句话,疑惑的问道:“这水车不是八王子造的吗?”

    “是啊!确实是我安排人建造的,但是不是我发明的。我也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听到东炎羽说是学来了,郑水伯又问:“难道是令师发明了这水车?”

    东炎羽又笑了,说道:“我的老师是朝中大将军冷子贤,他只是在修炼一途比较厉害,水利建造之类的,他不懂。”东炎羽不想和他多讨论这个问题,便说道:“水车的建造之法,是我从一本古书里看到的。宫中藏书阁,收藏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书籍,我是泡在书堆里长大的。郑大人可不要觉得奇怪。”

    “不奇怪。王族之人,必定天赋过人之处。”

    “郑大人过誉了。”郑水伯心里暗叹,这八王子谈吐之间,全然不像一个小孩。不过他心里想的和他说的一样,他还是认为王族的人天然有一种过人之处。

    这一点,东炎羽也知晓。其实王族的人,除了修行天赋过人之外,在其他方面并没有过人之处。在修炼天赋上,王族一代代优胜劣汰,后代中拥有修炼天赋的概率确实比常人要高。其他方面,比如智力,并不见得不别人高。但是王族为了包装自己,通常会编一些故事,比如某代炎帝,刚出生的时候就天降祥瑞,一岁说话,两岁识字,三岁就能背诵文章,十岁就能带兵打仗……诸如此类。这些事情,东炎羽无法考证,也没必要去考证。也正是因为这些故事,东炎羽后来也不用在其他人面前掩饰自己成年人的思想智慧。反正大家都觉得,王族的人早熟早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八王子,我有个不情之请。”

    “郑大人请说。”

    “我想防造几个水车,在我封地用。不知八王子应允否?”

    “当然。”东炎羽当即说道:“我这儿有我绘制的详细图纸,我让人拿来。福根……”

    福根随即把图纸拿来。这图纸是东炎羽亲手绘制的,上面描绘了每一块木板的形状,大小,以及如何组接。东炎羽当时也是费尽了心思,凭着记忆描绘出了大概,然后再自己加工简化,最终才完成了水车。

    郑水波看到这些图纸,大为惊叹。有了这个东西,他能在封地建设一条辐射面积很广的灌溉系统。

    “多谢八王子!”

    “不用谢!不过,这份图纸还得麻烦郑大人誊抄一份。我大哥的其他封地,也需要图纸建造水车。图纸太难画了,就这一份原图。”

    “当然!”郑水伯还是很高兴。郑家先族,曾经因治水有功受封,后来郑家世代以治水为业。虽然如此,但真正喜欢水利工程这些事务,也只有这一代的郑水伯而已。看到这些机械构造,他是真心喜欢。

    “郑大人,之前你说,去年青龙国和轩辕国境内出现了寒冬,以往这种情况,我大炎国会遇到洪涝。这种观测,有多少数据?”

    “观测数据?”

    “就是记录,可靠的记录有多少?”

    “我郑家世代都身兼治理河水之责。先祖曾经提出,整个山海大陆的气候都是一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从先祖那时候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收集山海大陆各地的气候现象,除了西边的尤国,以及最北边的北冥国,其他五国均有记录。其中,以青龙国和轩辕国的记录最多,因为这两国的气候,和我国的气候关联很大。”

    “有没有这种情况?”东炎羽说:“青龙国和轩辕国大旱,而我大炎国却是洪涝。”

    郑水伯一听就惊讶,直呼:“你怎么知道?”郑水伯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是他统计了多年记录之后得出的结论。山海大陆幅员辽阔,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一国。在此之前,即便北方大旱,南方洪涝,也没人会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东炎羽说道:“郑氏先祖果然智慧,这个世界的天气本来就是一体的,不仅山海大陆,还有海洋。所有的一切,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系统。”

    “海洋?”郑水伯愣了一下,以他的见识,他怎么知道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呢?

    “以郑大人所见,今年是否会发生洪涝,若发生,可有解决之法?”东炎羽现在还比较关心气候的,毕竟他种了许多的作物。在这个农业社会,那些可都是资产啊!不比房子差。

    “还需观察。我感觉,可能性很大。至于解决……历来的解决方法,就是朝廷做好准备,调拨粮食赈灾,挺过去,就好了。”

    “挺过去?”东炎羽愣了一下,这也算方法?可是仔细想一想,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只能硬抗。

    自然灾害,历来对农业的打击都是致命的,如果一个国家富足有余粮,自然就能挺过去,如果没有,那就要闹饥荒,陷入兵荒马乱。

    当然,这些事情是东炎羽那位做炎帝的父亲需要担心的,东炎羽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就好了。

    东炎羽又问:“郑大人,你们视察河岸,都查些什么?”

    “视察水位。如果水位超过了往年同期的水位,加上持续下雨,就需要引起重视。不过……”

    “不过什么?”

    “根据我的观测,这大炎河的水位,似乎每年都所上涨?一开始我认为是上游雨水过多导致,但是后来排除了这个因素。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今年的水位,还在正常范围之内。”

    “原来如此,那这水位每年都在上涨?”

    “准确说,是近十年来,都在上涨。”

    东炎羽心里想,这河水水位上涨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河底被抬高导致的?东炎羽问:“郑大人既然在勘察水况,那大炎河沿岸的情况,你应该都知道吧!”

    郑水伯笑着说:“不瞒你说,我常年在外,这大炎河的沿岸,我都走到过。”

    东炎羽又问:“沿岸,可有大兴土木,破坏森林的情况?”

    郑水伯看着东炎羽,眼神显得十分震惊,似乎在用眼神说:你怎么知道!

    “郑大人可去过黄河?”东炎羽又问。

    郑水伯还处于惊讶之中,东炎羽又换了个话题,但他还是回答了东炎羽的问题,“年轻时去过,当时是轩辕国的治水大臣带着我一起去的。”

    “黄河真的是黄色的?”

    “当然,黄河就是因此得名。”

    “郑大人可知道黄河为何是黄色的?”

    “因为水中含有大量泥沙。”

    “泥沙从何而来?”

    东炎羽这一问,郑水伯也愣住了,他哪里知道泥沙从哪里来?

    东炎羽又说:“黄河的上游,是否有一片黄土高原,或者是黄土之类的荒凉地?”

    郑水伯回想了一下,说道:“好像是有这么一片地方。虽然我没有去过,但是听人说过。那里被轩辕国的人称为西荒,十分荒凉,就在黄河上游。”

    东炎羽笑了,他早就猜到了这种情况。他第一次听说黄河的时候,就猜想到了。之所以叫黄河,就是因为河水呈现黄色,河水呈现黄色,就是因为河水泥沙多,泥沙多,多半是因为上游的水土流失。

    “郑大人,我曾经在古书中读到这么一个观点。书上说,黄河河水之所以呈现黄色,就是因为河水泥沙多,泥沙比水重,会沉在河底,抬高河床。所以黄河河水经常泛滥,不管人们怎么增高堤坝,黄河都会泛滥。就是因为泥沙沉底抬高了河床,长此以往,河底可能比两岸高。所以治理黄河,宜疏不宜堵。”东炎羽又说:“我刚才听郑大人说起大炎河水位也在抬高,我猜想,是否有这方面的原因。”

    “你是说,泥土被冲刷进入了河水里,导致河底的高度抬高?”

    “对。你想,河沙比水重,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底了。”

    郑水伯思考了一番,觉得确实有道理,但他看东炎羽是一个小孩,便疑惑地问道:“这是你从古书中看到的?”

    “是的。至于是哪本书,我给忘了。毕竟看的书多,不重要信息就不会记下来。”东炎羽打消了他的疑虑,然后回到刚才的话题:“如果说,大炎河水位逐年抬高,会不会也是这个原因。大量泥沙被冲入河水中,导致河沙沉底,抬高河床。”

    “可是……大炎河的河水依旧是清澈的……”

    “所以,就要看上游的情况。如果在上游,有人大兴土木,乱砍伐森林和植被。没有植被固定土壤,在雨季到来的时候,泥土就随着雨水被冲入河中。在那附近,河水必然浑浊。但是大炎河毕竟是条大河,这泥沙慢慢沉入底部,到了下游河水再次变清,这也是有可能的。”

    东炎羽所说的这些,对郑水伯的冲击很大,若对方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郑水伯不会疑惑,但对方毕竟是一个小孩。

    “这些,也都是你在书中看到的?”郑水伯问。

    东炎羽笑了笑,说:“古书里只描写了黄河的情况,我只是根据这种情况,推测了大炎河的情况。郑大人……”东炎羽严肃地说:“如果大炎河水位上涨之事如我猜测,那么肯定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而水土流失这种事情,会逐年成指数增长,需要防范。”

    郑水伯愣了一下,问:“你说什么增长?”

    东炎羽尴尬地笑了笑,说:“就是会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到了雨季,雨水越多,越严重。”

    “我明白了。”郑水伯向东炎羽行了一个礼,说道:“我沿途勘察水位,从下游到上游,本来也要到上游去勘察的。既然八王子提到了这个可能,我顺便查一下沿途的草木情况。”

    “郑大人有心了。若有情况,能否第一时间告知我。”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