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夏姫记 » 第三十九章,因与果

第三十九章,因与果

    “寨里的斥候远远见过三大王的山寨,本来几个山寨人都不少,好像还有读书人,可不知为何都顺了那贼酋的麾下。″

    “记,贼酋,名三大王者,好以术惑人,原本梁州善民举子,一朝被惑,竟皆从贼,一时百里榆林皆贼子贼孙,良善之民不得安宁,举家亡于邻州近县。三大王面狞似鬼,口似壶,音似枭。“

    “别记这个了,等会再编,时间长着呢!“

    旁边的镇抚冲着文书厉声喝道,转头又冲向堂中的四叔,“你继续“

    “那三大王寨墙甚高壕沟甚宽,多有妇幼相戏相间。“

    “记,贼人多好淫掠,四乡良民有未逃皆伏于贼刀兵之下,牛马驱于前,妇女载于后。更有胁稚童从贼之良妇,身死节失,迫于贼子甚苦,日夜仰首以盼王师。且贼人好结寨,深沟高墙,自号固若金汤,筑墙以防良民亡走,乃何远不能止。“

    四叔绞尽脑汁地想着原来侄女哭腔里夹杂着的信息,现在的他恨不得多抽当时自己几巴掌---原来怎么就没多问几句呢?

    可是现在也晚了,只能靠着印象再编一下,应该可以混过去吧…

    “还有,斥侯探到那些贼人操练甚勤,且阵形有方,不像是单单那流民落草。“

    “记,贼兵多悍勇,有乡间习武艺者教习,且多流溃士卒,贼人以重金贿之,以士惑之,贼寨中所发之兵不可轻视,当以重兵来讨…“

    “对了,那斥候还说有个棍棒教头,身高八尺,面若红枣,怒时须发皆张,使一长柄朴刀,惯以马塑作矛阵教习兵卒…“

    四叔刚说完这些话语,便听得一旁众将吃吃发笑,这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关公吗,难不成一会还得多出来匹赤兔马,再来个皇叔和屠户一齐结拜?这怎么可能吗。

    堂上坐着的指挥使脸上也露出了笑意,三国演义他自然也读过,略想一下,冲着那抵笔的文书说句记上。

    “记,贼寨有一教头,身长八尺,面若赤枣…“

    等四叔将脑子中记忆都倒腾出来之后,那文书面前己经拓展出七八张抄满字的宣纸,这还只是初稿,等真正的掺水塘报呈上去,这个教头恐怕就得被吹成关公在世吕布重生。

    虽然他的原型早己埋在了榆树林中---那个老兵是怀着恐惧和愤怒下葬的,他垂垂老矣的身躯早己腐烂变质,他的魂灵至今都徘但在自己开拓的土地之上…

    可这并不影响塘报上的他依旧生龙活虎,甚至还有倒拨垂杨柳的英雄气概。

    塘报玄幻一点是没问题,虚吹假报是带晋武官优良传统,也是封建王朝的通病,它也是士大夫和太监监军之下的无奈之举。

    若是依沈知夏来看这还是吹的不够,比起后来明末士大夫那的“一炮糜烂十里““百胡破万军“的纯玄幻剧情,现在的“赛关公,花和尚“的武侠爽剧还远远触不到朝堂的G点。

    这么一想还是要行一行带明毛文龙总兵之旧事,除了打仗就是缩在岛上编塘报爽文,和个开关样引的明朝兖兖诸公天天颅内高潮。

    能文能武照样脱不了内斗的命运,什么皮岛总兵风光一时风光不了一世,到底还是被袁崇焕提着尚方宝剑砍了脑袋。

    士大夫当然可以说,“砍了就砍了,我带明什么都缺,可就是不缺人!“可是人才再多也奈不住检检带统领的传首九边和板鸭套餐外加九族诛连,槐宗本身是个埋怨型人格。

    逮着个好用的忠臣便向死里用,收不上粮饷就逼着手下跟自己唆哈。最后几年面对农民军微操引得祖坟被刨,面对满族贵族政权被皇太极岁岁来北京城拜年。

    终于这样的“丰功伟绩“让底层兵丁终于认识到朝廷比闯王和建虏好打,不是西出投闯就是剃发出关。

    作死到最后自然身死国灭,检大孝子被农民起义军李闯王逼上了树,就这样临死还好意思把责任推给底下大臣,只能说德匹下,好死喵。

    朱明早己不在,如今在位的是赵晋正德二十七年。按天下的乌鸦一般黑的理论来说,感觉当今这位颇具天启木匠之遗风。

    至于赵晋的槐宗什么时候现世,那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了,当一个政权走下坡路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善于踩油门的当政者出世,即使他主观上想不想做的更好。

    也许这就是封建王朝的历史周期率,“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到使大明这个政治僵尸耗干了最后一丝气血,自己上吊也算为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留下了最后一丝体面。

    至于后来的接替者带清么,呃…

    估摸着四叔的价值己经被压榨的差不多,堂上的指挥使满意的看完了塘报,挥手退去了文书和闲人,场上独留下了所里的同知和镇抚。

    “明日公公就要找府里的武官来问询了,你到时跟在我们后面,就按这塘报上的回话就行。“

    “到时场面更大,你是前几年中了举人才作当官的吧,到时候莫要乱了思续,等这一波过去,少不了要记个首功。“

    四叔连连点头,将这话记在心头,心里又挂念起远在平梁渡的子侄们,逐冲着几名武官张口发问。

    “等大人将塘报递交上去,大人可否让我统领一支兵马,随大人去解济州之围?“

    堂上几个武官交换了一下眼色,那镇抚发声问道,

    “别人都是见着贼人向后跑,为何你还要请战?“

    “贼人势大,流窜两省,朝廷必遣边军前来镇抚,我等只要稳住当下即可。“

    四叔一听这意思心便凉了半截,如果朝廷不去催促省里看来根本不愿发兵,就算发估计也是去那边摸鱼。

    态度己经很明显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小人并不畏战,只是所辖寨中尚有子侄,恐遭贼人毒手…“

    看那堂下的四叔还想再说什么,堂上的诸位大员脸色瞬间难看起来,一旁的镇抚立即向那指挥使拜了一拜,踱步下堂拉着四叔去了偏房。

    刚进房门,镇抚便将官帽放下,对着焦虑的四叔道了句安坐,便将一旁的门窗都关了严实,边检查嘴里边嘟囔。

    “贼人甚众,非昔日榆林贼,兖济两州冶矿之匠大多从贼,发兵请战之事明日堂上莫要在提。“

    “大人考虑自有大人的道理,莫要多舌,战端一启官职必然有缺,明日之事过去允你个济州千总来做。“

    四叔听到这话脑袋像被挨了闷棍一样,猛的想起昔日在兖州之时那巡抚大人的脸色,猛然间念头一下通达了。

    “这是甚么贼人惑乱民变,分别就是朝堂上的的内斗!“

    “我是个弃子,亏我当时还想着升官发财,若不是那日二姑娘引得底下闹饷,估计我也脱不了成那刀下亡魂…“

    大门的吱嘎声把四叔惊醒,他几乎是猛扑到大门上,冲着外边高声叫嚷,

    “放我出去!放我出去!“

    “我要见指挥使!我要见指挥使!“

    可外边再也没有人的声响,仿佛那道门将一切都隔开了,四叔死命垂着门,仿佛门外就是即将惨死于刀兵的儿子和侄子们…

    “那把总好不治事,本来是朝里的盐铁令闹出的民变,新上的首辅还想续继死嗑这几座矿山,害的这几年下边的分润都少了一半。“

    “去南边巡商巡盐不好么,偏偏按着个一只羊的毛剥,最后还要咱们给擦屁股。现在不同往日了,原来一个人头三两银子,现在半两也拨不下来,前年的饷今年发,连好不容易养起的标营都要撤了。“

    “只要不让民变闹到大名府就好,让他们闹吧,朝廷追不到咱们身上,那是抚巡闹出的乱子。至于那个沈四,给个千户就不错了,看看那小子的成色。他说儿子还在寨子里?“

    “这个是小事,看起来他三十多岁,死了还能再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