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皇帝是怎么炼成的之赵匡胤传奇 » 第十八章:一群庸才误后蜀

第十八章:一群庸才误后蜀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讲到赵匡胤曾经收到过荆南、湖南两地节度使的求援信,然后举着平叛的大旗快速平定了南平(也就是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在后蜀和南唐之间割开一个口子,在赵匡胤正准备对后蜀用兵的时候,又收到一封从王昭远从后蜀发出的一封“求援信”,这封信和前面两封信不一样,因为王昭远并不是向他求援的。不是向赵匡胤求援的“求援信”怎么到了他的手上?收到这封信之后赵匡胤为什么开心坏了?这封信跟后蜀皇帝孟昶又什么关系呢?

    王昭远是成都人本地人,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这种悲惨的境遇反倒让他养成了聪明乖巧、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他人心理的特点。十三岁那年王昭远被一个叫智諲的僧人收留,跟着他识字念书,变得更加机巧满腹、玲珑八面了。

    有一天,镇守巴蜀的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在署中设宴斋僧,就像西游记里面天竺国铜台府寇员外做善事斋僧一样,各地而来的和尚僧人都可以来我的办公大楼里,无偿提供一顿丰盛的午餐。既然当官的愿意施舍一顿饭,智諲和尚当然不肯错过这个机会了,他就带着王昭远这个小跟班一起赴宴。

    正是这次机会改变了王昭远的命运,孟知祥正需要一个和儿子年龄相当的孩子做伴读,看到王昭远聪明、懂事,就把他留了下来。从此王昭远结束了四处飘零的日子,开始和孟昶零距离、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不仅将孟昶当玩伴,更当主子,时时恭维、处处顺从;孟昶也将他当最好的朋友、最铁的哥们儿。孟昶成为后蜀皇帝后,便立即重用王昭远,让他任通奏使、知枢密院事,达到了花费府库财物都不过问的地步!

    对孟昶这么安排自己的发小兼陪读,他的母亲李太后非常生气,提醒孟昶说:“当初你爸任用人才的时候有一个原则,掌兵主管在没有军功的时候一律不提拔,所以说士兵们心服口服。但是这个王昭远,他是个小和尚出身,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上过战场,不过是你的一个下人,有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两码事,整天云里雾里地自吹自擂,你给他这么大官,一旦国家有难,他能有什么良策御敌?”可孟昶丝毫听不进去。

    王昭远也不是孟昶一当皇帝就任大官,一开始的时候只是掌管一些针对孟昶提供生活服务的小官,管些茶酒、生活起居保障之类后内史官。等到居功自傲的王处回被罢了官,孟昶就想到了让伴读过程中每次考试都得优的王昭远接任,应该说是孟昶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王昭远之后的决定。

    王昭远非常喜欢读兵书,对天下大势的点评非常有见解,而且胸怀大志,属于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有知识的新时代四有好青年,在他参观过诸葛亮故居之后,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与诸葛亮太相似了,因此经常认为自己是诸葛亮再世,周围的人为了拍他的马屁到处大肆宣传。这让许多大佬十分看好他,山南节度判官张廷伟就是其中之一,他看王昭远是个绩优股,就把本钱一股脑儿地砸在王的身上,不仅不失时机地恭维这个所谓的高人,更要命的是为了讨好王昭远而使自己飞黄腾达,他还为王昭远出了个馊主意:“您年纪轻轻就得到这样的高位,这都是您德高才大,皇上倚重所致,可是本朝素有先例,没有重大军功,别人难免心里不服。依下官看来,不如趁现在天下纷乱,联合北汉一起出兵消灭赵匡胤,把他的关右之地全部拿过来。到了那时天下悠悠之口自然也就消弭于无形了。”

    王昭远听了之后非常开心,这才是绝妙好计啊,悄悄地跟皇帝说了自己的想法,孟昶也正在思考王昭远如果没有军功难以服众的事情,马上就同意了。王昭远派了三个自己的心腹,非常靠得住的使臣带着蜡丸密信去和北汉商量,锵锵三人行小队兴冲冲从成都出发,小队中的队长叫赵彦韬非常理智,经过分析之后他发现,按后蜀现在的实力联合北汉之后也搞不过大宋,他太了解自己的老大王昭远了,只会夸夸其谈根本不可能是大宋的对手,何必送死呢?锵锵三人行小队一合计,直接一溜烟跑到开封把这封绝密信送到大宋皇帝赵匡胤的手上!

    赵匡胤在平定荆南和湖南之后,正站在京城的城墙上发愁用什么理由兵发巴蜀,好家伙王昭远就送来了一份大礼,这下有了正当的理由,祸水顿时提前流向了本来还算太平的巴蜀大地。

    赵匡胤派了两路大军夹击巴蜀,北路大军由王全斌作为总指挥带了三万人,从宝鸡由北向南杀进四川;东路大军由刘光义作为总指挥、曹彬为监军率领三万人从那个荆湖沿江从西往东沿江而上。同时颁布了灭蜀的三大原则:大力争取北方人的支持;不许扰民;厚待士兵。

    巴蜀虽然地处西南,但是北方人非常多,赵匡胤要求两位大将大力争取北方人的支持,让他们当向导、提供军需等等,可以快速完成解放巴蜀的任务;至于严禁扰民就很好理解了,入川作战绝不允许骚扰老百姓,老百姓的房子不能烧,老百姓的东西不能抢,人家的坟不能挖,人家的树不能伐等等,要争取百姓的拥护;最后厚待士兵才能让士兵有战斗力,凡是把城打下来,都要及时把战利品分下去,士兵才有继续攻城掠地的动力。

    在汴水河畔赵匡胤已经为后蜀皇帝孟昶提前修好了漂亮的河景房,都是南北通透的小别墅,一共伍百多套房子好房子,就等着让孟昶投降之后一家老小搬过来住。

    当边关警报送来,孟昶急忙命王昭远带兵迎敌。王昭远不像诸葛亮羽扇纶巾那样,但他有个更绝的东西,史书上记载那玩意叫铁如意,具体是个什么妖魔鬼怪咱们也确实不清楚,只知道王昭远拿着铁如意,酒酣耳热之际,袖子一捋高举铁如意,心里默念着“如意如意随我心意“。远看一派胸有成竹的儒将派头,并且大言不惭地吹嘘道:“我此番出征,何止是要拒敌于国门之外,而是要率领这两三万虎狼之师奋勇前进,一举夺取中原!”。

    然而刚一接敌,即被击溃,三战三败,王昭远被打得内心崩溃,再也没了斗志一路逃到剑门关,他想利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利天险抵挡宋军的攻势。剑门关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成都的北大门,一旦失守整个四川平原就一马平川地暴露在面前,王昭远在剑门关深沟高垒准备迎敌,在城楼上居高临下又是射箭又是扔石头,隔三差五倒一壶开水、丢个大爆仗下去,搞得王全斌非常被动。

    谁知王全斌这种久经沙场的老将,都没细想就直接派军由险僻小路绕到剑门关后面,重演了一次当年邓艾入蜀的故事。王昭远又惊又怕,瘫倒在床上不能起身,一边哭一边骂:“我自幼熟读兵书,一切遵守前辈们的指导跟你开战,你个老王At没文化不读兵书,哪有你怎么打仗的?怎么能人跑别人后面捅我一枪,根本就是不讲武德!”

    剑门失守之后,王昭远早就没有了当初的牛气和傲气,一路狂奔只顾逃命,他终究没能逃出宋军的手掌心,在一个农家小院被人逮住,成了王全斌的阶下囚。

    孟昶听说王昭远带领的主力三战三败的消息之后,赶紧用重金招募勇士,并且派皇太子孟玄喆率领援军紧急赶往剑门,以扼守宋军进攻成都的唯一通道。然而孟玄喆接到命令后,除率领大军启程外,还用车携带爱姬、乐器和一些音乐艺术家一起上路,一路上嬉笑取闹、歌舞升平,根本就没有一点出征作战的意思,百姓看到之后有的偷偷讥笑、有的叹息不已,都知道他们必定会失败。

    结果孟玄喆刚刚抵达绵州,便听闻剑门失守的消息。这位太子爷的第一反应不是率军阻击宋军以减缓他们进攻成都的速度,为后方加强防守留下充足的时间,而是临阵脱逃,一溜烟跑回东川,不久又逃回成都。不仅如此,孟玄喆在逃跑的路上还烧毁房屋、粮草,跟乱兵没有区别,让蜀中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

    抵挡住东路军就成了后蜀小朝廷最后的希望。东路大军在刘光义的带领下,先去攻打巫山上的袁德宏,曹彬领兵埋伏在江边,准备蜀军水师上岸,就趁机夺取战船。

    在领兵数量的问题上,刘光义和曹彬发生了点小争执。曹彬以为巫山地势复杂,又有大将袁德宏坐镇指挥,所以主张分给刘光义两万兵马。而刘光义认为曹彬不仅要夺取战船,还要打败蜀军水师,任务更加艰巨理所当然地要多带些兵马。

    最终,两位品德优秀的战友在相互推让中决定曹彬、刘光义将三万人马一人一半。刘光义率先领军出发了,出发前他把大小将领都召到身边咐道:“山中蜀军营赛虽多,但最关键的就是巫山赛,袁德宏就在那里。所以,我们要专攻巫山寨。只要我们一攻巫山察,其他军察的蜀兵就会立即赶来支援。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巫山寨一带与蜀军痛痛快快地大打一场了!”

    东路大军的监军曹彬带领一万五千人马一亮相,蜀军水师就四散逃窜,因为他们看见有一支宋军像闪电一般地扑向了江边。蜀军水师官兵惊慌地大叫道:“不好了!宋军断了我们的后路了!”上了岸的蜀军水师顿时大乱。这些蜀军本来就没什么斗志,阵脚一乱就更加无心恋战。曹彬领着宋军一冲蜀军就立即溃散了。

    曹彬大叫道:“弟兄们,追上去!不能让他们逃掉!”曹彬率军追杀了很长一段时间,斩杀六千多蜀军。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缴获了二百多艘大战船以及战船上的粮食。战斗刚一结,曹彬就准备率军去支援刘光义。这时一手下跑来报告,说是刘光义已经打下巫山,活捉敌军指挥官袁德宏。

    东路大军在刘光义的带领下行军速度太快了,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就从巫山打到了重庆夔州附近,这里是一个非常险要的关隘,是入川的必经之路。当时驻守夔州的宁江节度使高彦俦是后蜀名将。高彦俦连忙召集监军武守谦、罗等人开会,说:“宋军刚刚打完,又不顾一切地跑到这里,一定非常疲惫!如果我们主动地出击,一定能趁宋军立足未稳之际一举将其击溃!”

    高彦俦的话本身并没有错,巫山距离夔州近百里,道路非常崎岖还要翻越几座小山。宋军在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内就差不多走完了全程,疲惫的程度可想而知,夔州城内的蜀军却一直在养精蓄锐,以养精蓄锐之师迎击疲惫不堪之旅,岂不是稳操胜券?

    高彦俦低估了宋军的士气,也高估了蜀军的战斗力,宋军虽然舟车劳顿,但是士气高昂;蜀军虽然以逸待劳,但战斗力实在太弱。高彦俦立即下令:着监军武守谦率两万蜀军出城迎击宋军。显然,高彦俦是志在必得,两万蜀军出城后,城内只剩下两千左右蜀军。

    高彦俦最大的失策,恐怕还是不了解那武守谦的为人,武守谦虽然长着一副孔武有力的身躯,可是实际上却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

    武守谦领着两万蜀军大模大样地开出夔州城后不久,就和刘光义率领的先头部队撞上了,刘光义迅速领着这支风尘仆仆的军队向东北方向逃去,武守谦当即下令:“追!”武守谦大笑着对左右说:“高大人说得没错,宋军果然疲惫,不敢应战!”

    于是刘光义的先头部队在前面跑,武守谦带着两万蜀军在后面追。一直追到了一个叫“猪头铺”的地方,刘光义带领的宋军跑不动了,武守谦一声令下:“扑上去,活捉刘光义!”

    当时正是黄昏,在夕阳笼罩下,两万蜀军呈扇形向刘光义带领的数千先头部队围了过去。只是面对蜀军的已经不再只有刘光义的数千先头部队,刘光义的全部主力部队已在这里恭候多时了。

    刘光义很聪明,他先带着数千军队急急地开到夔州,给高彦俦造成一种错觉,然后又急急逃回来和主力部队汇合,虽然那数千宋军被武守谦追得差不多要跑折了腿,但是自己的主力部队却在猪头铺获得了一段十分宝贵的喘息时间。武守谦的兵马数量比刘光义略多,但蜀军三十年的和平让部队综合战斗力降低不少,刚与刘光义的主力交上手,就有不少蜀军官兵在盘算着如何逃跑,结果蜀军大败。

    武守谦带着两万兵马追击刘光义之后,曹彬带着另一半东路大军赶到夔州城下,当夔州南城门被宋军撞开的时候,高彦俦正站在西边的城墙上绝望地对身边的罗济道:“完了!夔州完了…”罗济劝道:“大人,城外的宋军围得并不紧,下官有一匹快马,大人可以骑着驰回成都!”高彦俦摇头道:“夔州一失,宋军便可以长驱直入成都,纵然皇上不杀我,我又有何面目去见皇上?”罗济又劝道:“下官斗胆进言,大人可以归顺大宋…”高彦俦又摇头道:“我全家老小上百口尽在成都,我一人怎能苟且偷生?”见罗济还要劝,高彦俦说道:“你别管我了,自顾逃命去吧!”于是高彦俦在城头举火自焚。

    刘光义在曹彬安排的欢迎仪式上高高兴兴进城了,我们经常说英雄惜英雄,刘光义很钦佩高彦俦这种忠诚和慷慨就义的精神,进城后在火堆里面找到了高彦俦的遗体,虽然已经烧得面目全非了,依然用隆重的礼节安葬了高彦俦。

    东路大军在西进成都的路上,沿途各州的刺史,一律举白旗投降了,在王全斌率领的北路大军和刘光义率领的东路大军会师成都城下的时候,孟昶无奈之下只好同意投降,让李昊起草降表,李昊写降表可谓是经验十足的,前蜀灭亡的时候,降表就是李昊写的,这次估计不用太费事,改几个字就成了。后来老百姓在夜里送给他一块“世修降表李家”的匾额,当时传为笑谈。

    从大宋军队发兵到孟昶投降,前后正好六十六天,真可谓“六六大顺”。孟知祥、孟昶父子苦心经营32年的后蜀,赵匡胤仅用了六十六天就到手了。

    赵匡胤消灭后蜀之后,一下子增加了四十六个州,两百四十个县。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孟昶投降没几天,巴蜀竟然爆发了一场大动乱,而且一乱就乱了两年,这场叛乱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最终又是怎样平复的?我们下章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