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青默于兰 » 第四十六章:闭环辩证

第四十六章:闭环辩证

    数学竞赛复试是所有竞赛的最后一科,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四科,常驻人员只有三人,惶惶如一条败狗的我、风华绝代李莹莹、以及二班自有手段的陈嘉宝。

    关于陈嘉宝,前面有提过,生物竞赛上刘希林旁边就是陈嘉宝。此人在未来的一场很重要的戏上担当一位重要配角,望各位记住,下次将不再重复提醒。

    常驻人员李莹莹四次复试均有参与,我与陈嘉宝只参与了三次,说不清道不明的生物竞赛折戟沉沙,其余有缘人都只去了一次。哪怕之后的物理数学,我、辉哥、小猪依旧三剑合璧,却只有我取上了。

    那时的我也在想,难道是教师子女的福利?可教师子女派共5人,其余4人包括强如老杨之子兼数学小王子杨健也一次都没取上,那录取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辉哥和小猪聪明反被聪明误,将原本正确的答案改错,可总将问题归结到别人那里,自己是否太自私,太狭隘了呢?

    或许生物竞赛的原委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只是事后辉哥和小猪有没有像生物竞赛我想希林那样想我,我就不得而知了。但除了化学竞赛希林和伦阔接上我们之后,我独身一人再也没享受过被人接的待遇,退役到后方的辉哥与小猪也没有成为考试时给我答案的后方力量。

    或许没有合作关系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难道真的是那句俗的要死的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么?

    还是说往往事情能改变人,人真的改变不了事情?

    那次返程的路上,我与芊芊坐在里面,虽然还没供暖,但天气已经转凉,我们都穿着外套和长裤。当然,就算不转凉也要穿长裤,因为学生时代的乖乖女不会穿超短裤,不是乖乖女老杨也不让。至于男同学,那会儿都很精致,都穿长牛仔的,所以我也不清楚老杨让不让男同学穿大裤衩。

    我们都把靠里的一条腿踩在暖气上,虽然那时自己还未到175,但天生腿长,所以踩上去其实并不舒服,因为膝盖会顶在桌子上,并且腿伸不直,整条腿都要向外呈内八才放得下。就像不少电影电视剧里那些看起来随性又帅气的姿势,其实都不咋舒服。当我真的在pose中走了一遭后,我认为,真正的舒服和随性,只有躺着,其余全都是耍帅摆造型。

    但我还是踩了上去,努力维持着自己的姿势,一是为了耍帅。二是自己的落脚点,亦是芊芊的落脚点,我需要努力地维持着自己的姿势。芊芊仅有157的海拔却不需要,她整条腿放松,以为我们互为支撑,实则我不光要左右发力维持自己的姿势,又要前后平衡保持不动,努力成为她的支点,稍有松懈,整条腿便会因为重力和惯性向前探去,如同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

    如若这样,芊芊就会明白,所谓互相支撑只是个幌子,实则只有我一人在支撑,将她感动的同时,也会令她陷入尴尬,我不喜欢别人为我而尴尬。

    就像小学时候家长会,老师让我们家长会的前一天给家长写一句话,我写的是“希望爸爸少喝酒”,那会儿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一喝酒话就多,话一多就让我好好学习,还都是每次和我妈吵完架再把我舅舅啊姑姑啊折腾过来之后再痛哭流涕一番再和我说让我好好学习,好像吵架是我不好好学习的锅,他们在包容我一样。

    大晚上的小孩子都在长个子,非不好好睡觉和我讨论好好学习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倘若童年少几次这个环节,我可以长到186甚至192,在家擦玻璃都不用搬凳子。

    所以那句“希望爸爸少喝酒”的真正意义是希望自己多睡觉,可家长会当天,是我妈妈去的,回来给我爸说,我爸又一顿折腾把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找来,准备开一次清醒版的家庭会议。

    我爸问:“你在字条上写啥了?”

    中国式家长偏爱这种明知故问的问答方式,就像有时家里来客人父母会提前通知我谁要来,让我打招呼,我每次都不打,我爸就生气,问我为啥不打招呼,我说你都跟我说他要来了,我都知道了我还咋打啊,后来经过实验证明,我不知道的时候有人来了我真的会打招呼,哪怕他们知道这个规律,还是会事先通知我谁来了,我也一样不打招呼,觉得做作。

    也像父母吵架,孩子睡着的时候越吵越凶,非得把我吵醒了哇哇大哭劝他们别离婚怎么样的,他们才会安静下来,仿佛吵架是在测试我对他们的爱,其实他们压根没吵架,就想玩我一下一样。

    我说:“我不知道。”

    他喊了一声:“说!”

    “诶呀!孩子不说就不说呗!”妈妈和姥姥在旁打圆场。

    “你是不是写了让爸爸少喝酒?爸爸答应你,以后再不喝酒了。”随后痛哭流涕,趴在我身上梨花带雨,又在饭桌上对4位老人宣誓,反正流程拉满,我现在哪怕已经25岁了在家吃顿饭都觉得挺累的,压迫感拉满,尴尬感拉满,仪式感拉满。

    时至今日,他也没有戒酒,也会在喝多之余叨叨两句,这就是我的父母,自以为聪明,喜欢感动自己,实则尬的一批!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非要明知故问呢?是前些年情深深雨蒙蒙看多了喜欢演绎经典桥段?还是少年包青天看多了以为自己是包拯?他妈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剧你们是一点儿没看懂一点儿没反思啊!

    明知故问环节受阻后开始大呼小叫,企图用嗓门将我吓哭,为之后自己哭埋下铺垫,准备让我陪他演父子情深的对哭戏,这算什么?不光不凛冽,还尴尬。

    所以我很小就不喜欢尴尬,自己尴尬还好,好歹自己演技说得过去内心也算强大,但真的不喜欢别人尴尬,每次看到别人尴尬,伴随着尴尬浮现出那拙劣的演技和脆弱的内心,我都会想起童年的经历。

    归根结底,还是当初字条上那句话太矫情了!倘若留下的是“给我充200q币”,会凛冽很多,顶天在家挨顿揍,不光能大范围减少童年的创伤,还能在班级流传一段佳话,兴许老子小学就能谈恋爱了!

    究竟什么是凛冽?

    凛冽就是不矫情,凛冽就是只有自己尴尬别人还看不出来,凛冽就是哪怕自己并不舒服还要忍受给芊芊当支撑点。

    本来想先去趟食堂试一下伙食,但我所处的东方公寓距离学校有一条街的距离,且初来乍到,也未必找得到食堂,即使找到兴许也需要饭卡等硬件,自己并没有,准备随便寻个小吃部充饥。

    楼下门庭若市人来人往大包小裹好不热闹,看名单、交钱、领行李、进出……

    我看着此情此景,像极了当年刚上高中的模样,但当年一班的学生事先都知道自己在一班,所以少了些徘徊,多了些闲庭信步。如今只有我自己闲庭信步,俯瞰芸芸众生,却别有一番滋味。

    我看到衣着朴素的大人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一遍又一遍地数着,好像可以多数出几张,次数之多以至于我都看清了那是900块,他将钱交给对面高他半头,面色红润,浑身上下十分干净、整齐的儿子手里。他儿子的裤子有些短了,虽然站着看不出来像9.7分裤,一旦坐下就明显能感觉到短。

    男人嘴里冲儿子不断地叮嘱些什么,不知道是叮嘱省着点花还是在叮嘱别饿到,没钱就打电话之类的话。

    那时的我还不会抽烟,无论是表达戏谑还是表达心有触动都是一脸面瘫,但面瘫中有细节,我都说了,我演技可好了,那会儿也会共情人间疾苦爱恨情仇。

    哪像现在啊!无论开心或不开心,凛冽或不凛冽,点根烟就完事儿了,不需要太麻烦,不需要陈永仁微微一笑假装不认识杨锦荣,不需要杨锦荣问陈永仁:“你认不认得我?我认得你,你小心点。”也不需要影子大叔刮胡子去祭奠,只需要白盒万宝路,来一根就完事儿了!管你胳膊折了腿断了,包治百病。

    喝酒人有句话叫都在酒里了,我不爱喝酒但我会说话,我说都在烟里了。

    看着眼前的一幕,我开始思考自家爹妈临走前有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偷着给了我些钱,我迫不及待地掏出钱包,妈的!还是BJ一行自己剩下的80多块钱,果然是自己想多了。

    由于刚刚恢复自由身,很想享受一下小资生活,比如说找家快餐店吃汉堡,那会儿乐府双璧天天领着女伴去新开的德克士完了发空间,我只能白天打工晚上看电影,能把人气死!

    或者说找家类似于一乐拉面的店,为的不是吃拉面,也不是喝烧酒,只是觉得那种大家都面对吧台的店很特殊,一看就有故事,和面对面式用餐互相吹牛逼截然相反的感觉。

    出了公寓大门,旁边就有一家拉面馆,是正宗的兰州牛肉面,人流涌动热火朝天,颇有些人间烟火气,究竟什么是烟火气?

    在我看来,韩寒去楼下吃拉面就算烟火气,郭敬明去星巴克就属于小资,可那会儿还喜欢小资胜过江湖,人也算精致,早上洗脸得洗40分钟。

    但还是得看心,心中有江湖,吃西餐亦是江湖,心中有小资,吃路边摊也有仪式感。如今的我对于江湖的烟火气和小资的仪式感已无好恶之芥蒂,早已融会贯通,逆来顺受,但那会儿更偏爱小资。

    还记得我说过大学团建曾有个女的说她要吃蜗牛么?这种就属于偏爱小资,注重价格和仪式感来彰显品味与众不同,那会儿是大二,我已由偏爱小资转化为偏爱江湖与烟火。

    人生究竟是拿起又放下的过程,还是放下又拿起的过程?

    小资转化为烟火,是否自己就可以认为自身的纬度超越了小资,同时也超越了最初的烟火呢?

    这又是一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问题。

    又是一个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问题。

    又是一个人始终无法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问题。

    又是一个石头剪刀布的套娃闭环问题。

    那欲望呢?究竟是越贫瘠越强烈,只要足够富足就会无欲无求?

    还是永远都不会终止?

    与其说拿起或放下,倒不如说是一个拿起、放下、再拿起、再放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

    并不清楚一个人的开端是拿起还是放下,也不清楚结束之时是拿起还是放下。因为所谓拿起放下,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是人们自己给予了自己的定义而已。

    我们更不清楚处于当前阶段的拿起或放下经历了几次循环,如同人类的文明和宇宙的起源一般,处在闭关中一环的我们,始终无法判断文明的高低,因为任何判断都带有主观元素。亦如那个想吃蜗牛的女同学,我也无法判断她是没吃过蜗牛,还是已经历过从蜗牛到路边摊又到蜗牛的阶段。

    如何破解这套娃闭环问题,唯有融会贯通,逆来顺受,唯有跳出闭环,不在五行中,方可客观评价闭环中的每一环。

    就像多年以前,一个少年用筷子吃意面一样。

    就像多年以前,老窦因为内人管得严经费有限去吃拉面一样。

    我又想起了老窦,觉得入乡随俗,日后再小资也不迟,便走向了那家面馆。